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08 道试题
1 . 福利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

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

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

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

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在“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西方社会形成的“福利国家”。
2024-06-1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暑假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末,英王亨利五世正式在法律文件上使用英语。通讯交流的革命,尤其是印刷的革命则使英语有可能以文字的形式出版发行。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使英语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字,而且最终成为了一种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英国意识。在这种逐渐成型的民族意识基础上,英国历史上王权优于教权的传统对英国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材料二   莫德尔斯基认为,一个能够长期成为领导的国家必须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有利的地理位置,或许是能够超然海外的海岛型国家;第二,具有一个有内聚力的、开放的、有联合能力的社会;第三,有领先的经济;第四,有能够全球投放的政治战略组织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显然是最有利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晓律《现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14—16世纪推动英国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并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简要解释为何说“能够长期成为领导的国家,英国是最有利的”。
2024-06-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二)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形,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四个方面。

材料二   汉代与宋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2)比较汉代和宋代丝绸之路路线的不同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私人海外贸易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024-06-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学科(合格考)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分别列举材料一的“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2)从材料二的“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与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明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关于西方文明“接力”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024-06-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春秋时属于燕,秦改上谷郡。汉时始置为县。但前后汉间,地名屡有更易。……元时为海津镇,隶大都路,又称直沽。明称天津,永乐二年,筑城置戍,三年,更名天津卫。清初因之,雍正九年,改设天津府,置天津县为府治。咸丰十年,北京续约开放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六年庚子祸变,废去城垣,改修马路,并划定八国租界。厥后交涉日繁,遂又不得不移保定省会于天津,是天津卫河北省垣,又为通商大埠者,由来已久。北伐成功后,国都南迁,省府改移北平。十七年天津改为特别市。

——据《天津志略》(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材料二   天津,其名称来源于明成祖朱棣御赐,取意于“天子渡津之地”。这种从属皇权、从属于北京的城市定位在中国近代百年工业发展中曾长时间影响着它的发展。1860年天津被开为通商口岸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市场体制,开始全面登陆天津。晚清民国时期,天津是北中国经济最开放和发达的中心城市。然而在当代,天津的风光不再且每况愈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层曾对中国区域格局进行过两次重大的调整,而且每次调整都会挑选一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先锋。……20065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摘编自张立《重新配置总体经济格局》

(1)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以后天津城市职能的主要变化,并说明设立天津滨海新区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当然,比起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传统天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埠以后,资本积累的过程自然也相对缓慢。天津周围的腹地经济落后,无力为城市提供大量资本,也无法吸收城市的大量工业产品。开埠以后,天津港对外贸易额巨大,洋货充斥,使本地白银要有相当部分输送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近代以来屡次遭到战争的侵害,使天津早期近代工业遭到全面破坏,失去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摘编自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概括阻碍近代天津发展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积贫积弱论的定形,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钱著分别以“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与“宋代对内之积贫难疗”为章节标题。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从此,积贫积弱作为宋朝的标签而凤靡一时。至今,积贫积弱论尚有许多信众。

       ——摘编自来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1)如何理解“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
       材料二尽管宋代财政有军费和制度弊病导致的绝对困窘,如南宋初期和后期的情况,但很多时候还是财政管理制度所导致的负责“经费”的三司和户部的困窘,而非全国财政总量的不足。

       ——捕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在与辽夏金元的战争历程中,宋朝尽管多为被动防御,可是亦有主动进攻。面对防御战,宋军是胜多败少者;面对进攻战,宋军是败多胜少者。……赵宋政权只是国家能力弱,但综合国力并不弱。

       ——摘编自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材料三李裕民宣称,宋朝“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最为民主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最为辉煌的”“思想是最活跃的”“教育是很成功的”“科举制度是最先进的”。

——李裕民《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宋史研究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土地:国家的、皇族的、寺院的、教会的、工厂占有的、长子继承的、私有的、公共的和农民等等的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苏俄《土地法令》(1917年1 1月8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土地法令》出台的背景。
       材料二   第一条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被没收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被没收的旧土地所有者,不得有任何分配土地的权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1931年12月1日)

(2)材料二的法令内容较之于材料一有哪一重大区别?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出台的意义。

材料三   就政治意义而言,土地革命中的阶级政策也被看作一种争取中间阶级的努力。毛泽东提出,实行没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对自耕农打击过重,一旦白色恐怖反扑,中间阶级几乎完全依附豪绅,贫农就会成为孤军。于是,苏区建设不久,中央苏维埃和各级苏维埃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土地政策和经济成分方面的思路,开始逐渐借助私人经济,尤其是“小生产者私人集体的合作社经济”的发展。

——黄军甫等《社会主义何以能实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苏区经济建设的认识。
2024-05-2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着重指出,从国民革命失败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党团结领导群众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上同敌人进行了伟大斗争,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也特别指出了党在某些时期犯过的一些错误,其中以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所犯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给党和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正是因为有了对三次“左”倾错误的正确认识,党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进行英勇斗争并取得伟大成就。《决议》秉持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通过对错误组织路线的深刻批判,始终坚守着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价值,实现了党内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赵阿飘《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探析——基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文本分析》

材料二   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新道路所作的初步概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决议》对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比较两个决议的异同点。

材料三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中华文明为出发点、以近代波折磨难为切入点、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为落脚点,对党的百年征程进行全景式回顾,凸显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历史决议》用较大篇幅梳理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原创性思想、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以光明前景的擘画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李弘业《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和启示研究》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2024-05-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5-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