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陈衍(1856-1937),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著有《货币论》,翻译《日本商律》《商业经济学》《银行论》等经济类论著。清末,国内“铜矿日塞,钢苗不旺,铜本难铸”,而国际市场上钢价也日益高昂,各地铸币局相继停铸胡币,金汇兑制度的推广导致国际银价大跳,拥有国内发行权的外国银元在国内的传播日广。鉴于此,十九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陈衍前往湖南开展币制改革。陈衍建议以货市整顿钱法,如“一元银元定易若干文钢钱”,以使之“不随市面为涨落也”;并强调:“造赀币者,销于一省,自不如销于数省之获利多。”面对国际变化,陈衍指出:“盘算中国之银,银根必更短绌,似此筹画,中国不行金币,终无以杜将来之患。”陈衍还建议张之洞广发十紫钢元、小银元等,并规定十紫钢元和小银元适用于十文以上的商品交易,十文以下商品使用钢钱。在他的建议下,张之洞还决定使用“暗字银纸”技术,发行由日本大藏省印刷的新式银元票。但由于身份的限制,其改革思想只能被部分采纳并实施,但也为当时全国的货币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

——摘编自林航、刘艳《陈衍币制改革思想探析》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邀请陈衍推行币制改革的原因,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陈衍币制改革中获得的启示。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重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到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为官清廉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年号嘉靖)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中极力维护儒家伦理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去世。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都有很高成就。为官和谪戍期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杨慎多方面的贡献。
2024-05-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艾森豪威尔于1953120日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对于如何处理朝鲜战争仍一筹莫展,因为美国当时可做的选择其实非常有限:或以扩大战争的方式胁迫中国、朝鲜做出妥协,力求翻身;或延续前政府边谈边打的局面。美国最终放弃了前者,选择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战争。事实上,1952年至1953年初的几个月间,艾森豪威尔及其幕僚就曾先后提出并研究过两种扩大战争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常规战争的方式扩大战争,第二种方案则是投入使用核武器。鉴于冷战初期核武器技术的发展以及削减防务预算的诉求,艾森豪威尔对于使用核武器的态度较之杜鲁门更为积极。但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代表的美国军方却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相对审慎。在军方这一态度的影响下,艾森豪威尔直至战争末期也未能就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做出决断。

——摘编自方秀玉、卫艺璇《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停战决策的制定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于朝鲜战争态度的转变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朝鲜战争及战争结果对国际局势带来的影响。
2024-05-2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直至晚清时期,“天下观”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把中原王朝看做“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更非一个种族疆域”。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崇尚的是仁、德、礼等文化价值观念,所要实现的是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孕育了古希腊人朴素的世界主义观念,斯多噶派最先提出了“世界大同主义”的观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言:“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古罗马帝国亦产生了一种帝国精神,即对武力征服、对外开拓、帝国一统的追求。

——摘编自侯毅、吴昊《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材料二下表是近代以来海上霸权的更迭简况

时间霸权更迭
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的霸主地位,随后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材料三

新中国“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前后10年,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认清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之后,积极倡导并致力于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合摘编自江涌、王力、黄莺《60年中国之“世界观”》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天下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海上霸权演变的特点,并归纳影响海上霸权演变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进入21世纪后中国倡导“和谐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2024-05-2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包括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个省份,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早期征服了该地区,英国自17世纪以来与该地区开始有了密切的经济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该地区采取了军事行动,迅速占领了巴士拉省,但在继续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损失。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建设与调整后,英军继续推进,最终占领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1917年至1918年,英国从周边小城镇大肆征粮以及征用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这些都引起了当地人对英国的不满。英国的管理政策使当地社会的不满逐渐堆积,反英情绪日渐增长。1920年6月,当地的民族主义者担心英国的长期统治阻碍了他们的个人福祉和民族自治的梦想,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最终被英国军队镇压,但对英国来说,起义使其遭受了450多人和4000万英镑的损失,英国政府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继续控制美索不达米亚。

——摘编自李其聪《“一战”中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英国攻占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英国攻占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
2024-05-2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初.英国城市“日益严重的饥饿、贫困、健康、法律和秩序的问题,使地方政 府陷入难以忍受的极度紧张中”。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厅在伦敦正式创建,标志着英国近代警察制度正式诞生。1835年的《市自治机关法》责成每个自治市从选举产生的市议会议员中选出一个市治安委员会.指派足够数量的警察负责城市治安秩序。新警察被赋予了多重角色:打击犯罪的战士、和平秩序的保护者、福利机构及道德牧师:还充任起道德居间人,界定高尚与粗鲁或不体面的范畴,并担任邻里生活的仲裁者.都市公共空间的管理者的角色。警察机构还从组建之初就采用了“赞同式警务”,用“威望”而非“权力”来武装警察。 迫使他们要依靠民众的支持来执行警务。“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伦敦警察在控制民众骚乱中的确成绩卓著”。“凡英属或曾是英属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其警察制度莫不受到英国 的影响”,新警察制度传播到法国等国。

—— 摘编自刘锦涛《试论英国创建近代警察制度的历史功效》

材料二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首次将近代欧美的警察制度引进中国.建立了近代中 国第一个专门的警察机构——湖南保卫局。总局设有士绅充任的会办一人,议事士绅十余人,总局的最高长官总办也是由议事士绅公举。该局后被清政府勒令废除。1902年,袁世 凯在天津设立的天津警察总局,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清政府下令各省仿照直隶普遍推行新式警察,“不准视为缓图,因循不办”。但绝大多数的督抚只是虚应故事。直到清亡前夕, 各地方警察制度的差异仍然较大。晚清警察最初的制度定位过度强调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忽略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摘编自刘琳璘《清末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警察制度创建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警察制度与晚清警察制度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书写“世界史”的特点及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8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桑弘羊(前155年?-前80年)在汉武帝时期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为帮助汉武帝刘彻解决因革新强权、对匈奴用兵而造成的“财路衰耗而不瞻”问题,桑弘羊在“任期内”主持或参与实施了一系列财经政策。如“尽管天下盐铁”,为朝廷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设置掌管运输的均输官,各地交纳的贡赋由均输官运到边地支军,或贩卖获利增加财收。设置管理物价的平准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资,平抑物价。实行酒榷制度,由官府对酒类实行专营,独占酿酒和销酒利润。整顿币制,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三官钱(五铢钱),杜绝了民间私铸流弊。颁行算缗告缗令,向富商大贾、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鼓励和奖赏向朝廷揭发富商巨贾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假民公田,国家把一部分官田、荒地和罚没田产租借给失地农民,向他们征收“假税”(田租)。进一步推行纳粟(纳钱)拜爵、补官政策,甚至纳粟(纳钱)可以赎罪,买官范围从豪强巨贾、门阀官吏延伸至普通百姓。规范中央到地方的财经管理体系,组并地方农粮、水利、财经机构和官员,统一了全国财经管理。桑弘羊广泛涉猎百家学说,尤精法家和管商之学。他认为“富国非一道”“无末业则本业何出”。认为商品流通可以“均有无而通万物”,可以解决各地的资源过剩和短缺。桑弘羊还提出“本重币虚”思想,认为生活物品为“本”为“实”,货币为“末”为“虚”,比西欧十五世纪重商主义“以货币为本”的思想先进许多。

——综合摘编自吴红、徐波《桑弘羊:成就汉武伟业的理财家》等资料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桑弘羊理财政策的特点。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和历史背景,简评桑弘羊的理财思想。
2024-04-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青苗法也叫常平敛散法或者常平新法。宋神宗即位以后,不断征求“救荒之策”,于是王安石以他在鄞县的经验,向宋神宗建议推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其法先是各州县变卖库存的常平仓粮,以所得现金贷给农民。一般每年夏秋未熟前(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贷或借粮给农户,收息两分(20%),一年后随两税将借贷本息归还官府。借贷金额按户等有差别,户等越高可得贷款越多,贫户借贷则须富户担保。青苗法的好处就在于把常平仓的实物变成货币,然后贷给农民,收回时收取利息,使常平仓不仅能够救灾,还减少了实物管理的麻烦,并能增加收益,这一变革可以克服常平仓仓储不足以及管理困难的弊病。青苗法推行若干年之后,其中的弊病就显露出来。元丰六年(1083年)初,朝廷又规定各地对当年的青苗钱实行定额敛散,以确保上缴一定的利息收入,并避免无限制发放青苗钱。

——摘编自王一胜《王安石与青苗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任用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动因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朝任用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利弊。
2024-04-19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后不久,便申明“静乱息民”“怀柔远人”的治边思想,其继任者李世民更是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此思想指导下。唐王朝形成了以羁磨怀柔为主的治边政策。唐王朝在各边疆民族部落设直羁縻府、州,许其自治(须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并在其上设于都护府直接管理,唐王朝在边疆不仅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还大力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唐王朝对边疆民族还采取和亲政策,并通过册封来确定唐王朝和边疆民族“君臣之位”。此外,唐王朝不仅妥善安排入唐求学的边疆民族子弟,向边疆民族颁赐书籍、对于因战乱或灾害而内迁的边疆人民也多妥善安置。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外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

管辖西藏

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吴三守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守福建),巩固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治边思想形成的有利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与唐朝治边特点的相似之处的共性,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2-2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