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

进入明代后,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民之米谷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成为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产粮中心的,两次变迁,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人张迁,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3)材料三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04-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唐】房玄龄《晋书》

材料三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土地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棉花品种主要是亚洲棉,来自印度,主要传入路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甘肃、新疆境内的“西北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经过四川、云南境内的“西南丝绸之路”……在古代先民的辛勤培育下,亚洲棉逐渐适应中国环境,棉花产量和品质逐渐提高。南宋时期,棉布虽未撼动桑麻织品在衣被市场的重要地位,但棉花种植已深入到长江流域。元朝统一后,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向北方迅速推广,棉花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江南地区的税收政策也受到影响,有时收木棉布、绢丝、绵等物,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在江南的松江地区十分发达,还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摘编自宋鑫秀《元代植棉研究》

材料二   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影响。
4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113次组卷 | 8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末叶,苏州、杭州、松江等处有一些个体纺织者,最初是自备原料,自己劳动,后来有利可图,逐渐增加织机,自己脱离了劳动,专靠工人生产。还有的是以布商身份,准备了原料交给机房、染房、瑞房等分别依次施工,最后完成了纺织品的生产。前一种人,是由小商品生产者分化出来的手工工场主。后一种人,已具有包买商的身份,他们实际上是把分散在社会上的一些生产单位组成手工工场。这两者,都已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不过还只在东南的很少地区、很少生产部门中出现,还只能说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下的情况。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等

材料二


——据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条件和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6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   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内部的格局整齐严密,内城将禁宫大内、政府机构和居民区分开,居民区依直线划分为东西南北整齐排列的108个坊,有专门的里长在早晚负责启闭坊门。长安的东西两市,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可能想到的物品,除了征收税赋和管理市场之外,政府不对商业活动进行更多的干涉……大食、天竺、大秦的商人和僧人,东南亚商人,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学问僧,甚至还有非洲人往来于长安。

——李夏恩《忆昔开元全盛时》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也实行过对外开放,不过那时只能是对前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没有多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胡伟国《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都城长安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清朝“闭关自守”的表现。
(3)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

——《资本论》第1卷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

清理出的船载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钱币、丝绸,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20198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工作会,发布了“南海1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说明“南海一号”对研究南宋历史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中国古代,长途货运贸易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我国便已存在“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情况。然而当时进入长途流通领域的,只有金银珠宝之类体轻价昂的商品,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贸易往往仅限于其产地及附近区域进行。虽然历代政府也通过漕运调运粮食,但一般商人则不敢问津。因此,长期以来便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货物转运原则:“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增运(网)把东京、江淮、关中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伴随这些条件的成熟和形势的变化,商贾们置流行教百年的“千里不贩余 ”的原则于不顾,争先恐后地挤上长途贩粮的征途,这是北宋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一摘编自王兴 文(北宋滑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先代商人突破“千里不贩籴”的转运原则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