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革命的最突出表现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生产经营模式?
(2)近代工业革命发端于西方。18世纪晚期,哪一发明改变了人类的动力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9世纪晚期,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表明科技进步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其成果使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什么时代?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交通运输方面有什么新发明?
2022-06-14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考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2 . 古代商业。

材料一   (明清)市镇是商业与手工业中心,是人流与物流的集散地。它不像县城和府城那样带着某种僵化、凝固的惰性;相反,它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的。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它是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经济中心地,不像乡村那样带着封闭性。

——选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市镇发展的特点及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2022-04-19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A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482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压轴卷)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5 . 人口迁移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魏晋汉人胡食 图2 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过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统计,1152年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近五分之四。

材料三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材料四 三峡工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移民。若考虑到建设期间的人口增加和二次搬迁等其他因素,三峡水库移民安置的动态总人口达到113万。


(1)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方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迁徙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一、二、三,归纳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
(4)据材料四,三峡移民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的北民南迁和今天的三峡移民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有哪些不同?
2022-02-17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一)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闽南语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之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是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保留了上古和中古汉语的诸多特点。西晋以来,北方河南一带的民众因避乱逃荒等原因迁至闽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古代河南话占绝对优势,同时结合了间地本土古越语特色的闽南语。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润南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现今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和台湾地区外,还包括闽东北、浙东南、苏南溧阳等地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林振文《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等

材料二   因南语发音分为白话音与文读音,白话音一般用于日常口语交流,文读音也叫“读书调”,意指文读音是书面语的发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废除传统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取消“尊孔读经”。自此,闽南语吟唱古诗就少有人传承。建国后,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推广普通话,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使用普通话教学。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演进,闽南语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日趋边缘化。

——摘编自陈致烽、林璐璐《传承、创新与认同-再论泉州闽南语频道》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闽南语形成和流传的原因,并概括闽南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南语日趋边缘化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保护闽南语的对策。
2022-01-20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05)历史试题
7 . 清代以来,中国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72年,康熙帝批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1759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第一册)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4


(1)材料一反映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该政策的主要内容。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妇女打工热潮出现的背景。
2021-08-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5-2016学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材料二 这是一幅反映十四五世纪西欧商人在清点金钱的画面,流通的金银币越来越多,人们对金银的渴望也日益强烈。


材料三


材料四 欧盟执行主席桑特说“欧元不止是经济统合的有力因素,而且也是政治统合的因素。欧洲正在缔造一个真正的共同命运。”


(1)根据材料一写出此图纸币的名称,它最早出现于何时?
(2)根据材料二,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银,西欧人采取了哪一探险行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稳定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欧元问世的意义。
2021-08-1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统有天下,薄海内外,罔不臣服。列圣相承,无间远迩。有贡,即有……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摘自《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十四

材料二   凡大英商民在粵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注:十三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南京条约》(1842年)

今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关英吉利国出进口货物议定应完税则,分类开列于后:……凡出口货有不能赅载者,即论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伍两。……凡属进口香料等货,例未赅载者,即按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拾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南京条约》附约)(1843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朝贸易制度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指出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贸易关系变化的看法。
2021-08-0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10 .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唐朝前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中进行,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市设有市令,两京及上州皆为品官,中州至下县则为吏,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   

——《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明代中叶,城镇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江西景德镇以陶瓷业著称,广东佛山镇以铁器制造业闻名。……商人及商业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人以乡缘为连接纽带,形成商帮,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末”的含义及其反映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市”的特点。
(3)据材料三,归纳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1-03-15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