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15 道试题
1 . 中国瓷器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欧美各国视中国瓷器为珍宝,各国商船满载白银来中国贩运瓷器,以满足当地旺盛的社会需求,从而使欧洲成为景德镇瓷器的最大海外市场。买主特别定制的融合西方艺术风格的“中国形”瓷器在欧洲颇受欢迎。至19世纪,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工厂已成功烧制出本国的日用瓷,并打入国际市场,1810年英国从瓷器进口国变成瓷器出口国。

——摘编自彭明翰《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欧美》

材料二   下列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景德镇瓷器欧美外销统计表

时间区域销量(万件)备注
20世纪50年代初期欧洲国家统一调拨,涉及景德镇的数量缺统计主要销往苏联和东欧。
1965至1968年欧洲7300.09主要销往西欧,销往东欧仅民主德国、波兰等少数国家。
1972至1975年欧洲
1978至1985年美洲5916.46其中销往美国2875.15万件。
1988至1995年欧洲16459.69销往欧洲25国。

——摘编自王达林《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与外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以来景德镇瓷器外销市场的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相对封闭。生产出未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摘编自《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宋代以前,绝大多数城市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中心,它们的商业意义远远比不上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宋代开封城中出观坊、市,巷名并列,形成了工商与居民杂居,面街而居,呈现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的景象。商人为扩展营业范围出现了“侵街”现象,当官吏向侵街的店铺收税时,说明政府已经承认了侵街设店的合法性,古典的坊市制走向瓦解。……随着宋代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宋政府把汴京临安等大城市贴近城郭的草市当作城镇的一部分来对待,这样,城市就容纳了更多的作坊和行铺。宋代的城市转型,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开端。

——摘编自《略论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


(1)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后期以来,随着生产的增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要求出售,又越来越多地要求购回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许多手工业奴隶也得以解放,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其产品更是以出售为目的,因为不投入市场就不能换到生活必需品和所用的原料。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重点落在剥削阶级居住和为它服务的人群集中的地方,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固定的市场,也出现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山林薮泽的大量开发,手工业品的地域分工,各地区自然形成的特产品丰富多彩,在水陆交通较为方便的条件下,商人们加强活动,充当了地区间经济联系的中介。

——摘编自实心菜书斋《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商业的新发展》

材料二   隋唐时期,商业的经营范围在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当时是实行宵禁的,黄昏时分击鼓四百下城门就得关闭,鼓声六百下坊门就得关闭,行人得赶快回家,慢了就要挨板子了。虽然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感觉当时是夜生活丰富,其实也都是一些有特权的官员生活状况。到了宋代,夜市才算是真正红火起来。据<成淳志》临安(杭州)有珠子市、菜市、米市,及鱼蟹花果诸行团,皆四方物货所聚,后多迁变。

——摘编自百度文库<中国古代商业与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新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较唐代长安城、宋代临安城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世纪时,虽然欧洲各地已可见到商人,但他们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奢侈品。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边缘性活动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尽管从事商业的人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纪后期商业的巨大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

这一发展给欧洲商人带来了地位及权力,这在欧亚大陆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在中国……商人被视为下等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在西北欧,商人则拥有社会地位,其财富和政治权力也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是的,没有一个地方,除了欧洲。在欧洲,商人的政治权力及经济力量正稳步增长他们正成为伦敦的市长、德意志帝国自由市的参议员、荷兰的州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材料看,从10到14世纪,西欧商业活动呈现怎样的发展?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那时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主要是受到什么思想的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10—14世纪西欧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时代背景。
2020-03-2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2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

材料三     永乐二年,民下。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根据材料请回答:
(1)请根据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政策的?
2020-03-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涑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据以下三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广州十三行



图二上海开埠后频繁来华的外国船只

图三开发开放后的上海浦东
(1)图一所示机构反映了中国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对中国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2)结合图二上海是怎样开埠的?给中国带来的客观进步性是什么?   
(3)据图二、图三分析,上海的两次开放有何不同?
2020-03-2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B部)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因多年战乱,土地荒芜严重。经过宋朝“休养生息”政策的调整,宋代农田开垦大量增加。太祖开宝九年垦田295万顷,到真宗天僖五年达到524万顷,而且这还仅仅是按租赋得出的田亩数,其他“不出租赋的田亩有十之六七”。宋代农民以其独特智慧开垦圩田、山田、淤田、沙田等,并大量推广优良稻种、小麦、粟、黍、豆、茶叶、棉花、甘蔗等,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实现了,“一季两熟”,产量大为提高,每亩产量2石左右,而唐代亩产仅1.5石。生产分工趋细,出现了专门的桑农、茶农和棉农。宋代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积极推广新式农具,踏犁、秧马、水车、弯锄等大量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摘编自吕道锋《伟大的宋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国家从农业上为工业筹集大量的发展资金。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来,农民对工业化所需资金,贡献超过10000亿元。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的农业税3945.66亿元。改革开放后,城镇建设改革了用工制度,打破了铁饭碗,出现了三次大的民工潮。数字显示,农民工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0万到90年代的8000万,21世纪初达到1.3亿,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大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从事第三产业,加快了新型小城镇和部分城市的创业历程。

——摘编自张苏《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变革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宋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和现代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20-03-2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阶段性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农业问题,并发现了一些规律。

探究一古代中国“僇力(lu齐心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反映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简述实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

探究二战后苏俄(联)

表1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2)概括表l中数据所反映的变化,依据表2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和积极作用。

探究三危机中的美国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


(3)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探究四8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4)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对苏联的趋势加以解析。
(5)综合上述研究,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2020-03-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世界之间的经济交流,给人类带来喜和忧,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下列有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来,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朝年代居多。

材料二   (宋高宗)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外国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税金),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三   17世纪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陶瓷带到欧洲,令西方人惊叹,并在长期使用铁制品的欧洲引起一场“餐具革命”……贵如珍宝的瓷器的高额利润,也刺激着欧洲人试图破解制作秘密。1708年药剂师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用7种矿物混合烧出了白色透明的容器,这一天便是欧洲瓷器的诞生之日。

—2011年8月30日《广州日报》

材料四

十八世纪欧洲生产的瓷器


(1)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对新土地进行殖民和占有,……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2)依据上述文字材料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3)根据材料描述英国对外贸易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状况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4)据材料图片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中国为应对全球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020-03-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拖欠的债务)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指出“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应如何看待宋代的这一新的社会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