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2017-11-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神话中的盖房搭棚的有巢氏,精于制陶的尧帝,发明舟楫的帝俊,都可视为史前时代某一行当的行业始祖神。人们常常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常常用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概称古代的工匠行业。古籍记载,“赵州石桥甚工,磨雕秘制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勾栏有石狮子。龙朔(唐高宗年号)年中,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能相类者。”

中国历朝历代虽有轻工重农思想,但实际上由于工匠关乎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国家的军事实力……“六部”之中,没有农部,却有工部,掌管工程、工匠、水利等事务。

——摘编自《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供给质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手工业工艺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因,并简要评述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效率大幅提高;1764年,织布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跑人,不仅是科学家,更是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发明家,1879年,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成功制成了白炽灯泡。以爱迪生为代表的工匠精神,也丰富和发展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德国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启工业革命的序幕,凭借着过人的工匠精神,“德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标签而享誉世界,也使德国在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1896年,英国罗斯伯里伯爵说:“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落后了。”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群体却未能迅速融入世界产业革命的洪流……

——编自《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供给质量》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近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简要指出为什么近代中国工匠群体“未能迅速融入世界产业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子贡(孔子的学生)“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抗礼’,为宾主之礼)”。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已有实力雄厚的商人B.春秋时期大商帮势力很大
C.当时大部分商人受到歧视D.春秋时期商人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是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即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它把世界上最丑恶的形貌一丝不变地保存了三四千年”.20世纪初叶,马克斯·韦伯等西方学者提出的精神文化决定论给这种观点涂上了理论色彩……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自停滞论出现之日起,中外学者即不断与之商榷和争鸣,并在争辩中使中国历史变迁论得到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吕振羽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到近些年出现的“市场经济萌芽”“近代化萌芽”“早期工业化”等新概念的提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7-10-2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5 .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关于重农抑商政策评述不正确的是(       
A.巩固封建统治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正常增长
6 . 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宋人韦骧评述道:“榷财之制非古也,自汉武始之矣。……晋、魏、隋、唐以来,皆沿而为法,盖后世财用浸阔,不可一日无榷也。”禁榷制度
A.强化君主专制是前提B.有利于增长国家财政
C.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D.是历代王朝采用的经济政策
7 . 工商业的发展和政策、市场、经营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桑弘羊等人于公元前118年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 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 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关于铁的专卖……据专家估计“当时役使了不少数量的官奴婢和罪人……此外还征用自由身份的民佚。”(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冶铁的技术也有空前提高,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贯,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评述两汉盐铁官营政策。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3世纪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
材料三: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原因。明清时期,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6-11-27更新 | 5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集镇B.在政治中心基础上形成商业中心
C.各国币制不统一不利于商业发展D.一些诸侯国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英、美、俄等国在福建开设的洋行攫取了福建茶叶出口的经营权,福建茶商收购的茶叶只能卖给洋行经营出口。英、美洋行甚至通过买办直接到福建茶叶产地,向茶农贷款,控制和剥削茶农。这一时期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洋行贩运茶叶出口日增,全省出口总值也不断增长。自同治三年(1864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全省年均出口量达70万担左右,光绪七年出口量高达90万担,这时期茶叶出口值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90%以上。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茶叶大量兴起,并以其优质与华茶竞争,福建茶叶生产和出口遭到沉重打击,出口量从巅峰急剧跌落。到20世纪初,跌入低谷,只有10万多担,几乎被挤出国际市场。
材料三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商为用也,此易知者也。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察其何……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法,创新器,长供商之取求,是商为主、工为使也,……机器、格致、化学、皆制货者所当晓;各国风尚、道里远近、口岸冲僻,皆运货者所当知。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
——摘编自《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对商业的新认识。
2016-11-27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期12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