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古代白银产量很少。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000多元人民币。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米,折算购买力明朝一两银子等于660.8元人民币,比唐朝时大大贬值。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代经济衰退,消费水平下降B.唐代农业发达,稻米产量高
C.明代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D.赋税征银使明代白银大量流通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统治者也自称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统驭华夏,扶绥万邦,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四邻国家为藩屏的封贡体系。明太祖告诫:“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无敌兴兵贪一时战功,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乾隆帝坚决拒绝苏禄国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图籍的恳求。明清皇帝对藩属国进贡的礼品从不计较,还体谅该国情形,逐步减少贡品数量和进贡的次数,厚往薄来。藩属国内部事务由各国自主处理,中国不加干涉。藩属国受外来侵略,中国政府有义务保护其安全。中国还出面调停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战争,使和睦相处。封贡体系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和人员广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因封贡使团来往交流及学者互访并留学肄业等,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各国优秀文化也传到中国,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各国对海难船货互助互救,乾隆时,政府建立了动用公款抚恤沿海各国难船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互救的力度。

——摘编自:张顺洪、高翔等《明清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19世纪中后期,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建立封贡体系的原因,概括明清封贡体系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殖民主义与明清建立封贡体系在目的和方式上的不同,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西方殖民主义的主要后果
2021-04-07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西方两大古都共同的历史魅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两宋农书数量最多的是两浙路,其次为福建路,两浙路23本(占宋代农书数量的16.31%)农书中有12本都是关于花卉的,福建路19本(占宋代农书数量的13.48%)农书中有14本都是关于植茶的。这反映出宋代
A.农业科技发展超越了前代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C.闽浙地区成为经济的中心D.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对地主而言,定额租比分成租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在《康雍乾时期休宁黄氏公堂租簿》《嘉道实际祁门廖姓租簿》等史料中,记录了近180年中89宗租田的情况,全部为定额租。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A.徽州人地矛盾较为突出B.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政府鼓励租佃关系发展D.定额租制利于缓和冲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重要的水利工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
A.缘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推动了各地联系的加强
C.促使经济重心日益南移D.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示。

——摘编自毛宁《梦回繁华》


阅读材料,选取任意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为元代王祯《农书》所绘的高转筒车,它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适用于水低岸高的山地、丘陵地区。高转筒车的出现
A.源于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B.表明农业生产需求促进农具改进
C.代表古代农业灌溉技术最高水平D.有利于古代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
2021-03-09更新 | 529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1届高三一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茶治边”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统治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经略政策。它随着唐宋时期茶法的形成、茶马互市的兴起而开始出现,至明代臻于完善。它以西北游牧民族生活必需的茶叶作为经济武器,通过垄断茶马市场、“以茶赏番”等手段,“俾仰给于我,而不能叛”,成为“制两番以控北虏之上策”,在民族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郭孟良《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材料二:茶叶先是在本土形成一定的权力基础,然后走向征服世界,建立全球帝国的道路。千百年来,茶叶已深刻影响了东亚,尤其是它的故乡中国及邻近的日本群岛。当欧洲人在这个遥远的大洲进行交易,第一次注意到茶叶时,这些早期的闯入者看到的就是这些古老且复杂的茶文化。在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茶叶慢慢地爬上了英国人的餐桌,征服了他们的胃。作为一种亚洲传统的烹煮出的汤剂,茶叶能如此风光,这得益于它有一种新兴的能力:它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具有国际性的全球化商品。

——摘编自《茶叶帝国:征服世界的亚洲树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以茶治边”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叶“建立全球帝国”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1-03-06更新 | 533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届高三仿真模拟(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