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乾隆二十四年,有官员上奏称“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为此,乾隆下旨限制生丝出口,“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D.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2 . 有研究表明,北宋“开封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业者临街开店,大小商号鳞次栉比,有6400余家”“实行禁军制,都城地区集中了80万禁军,军器监拥有工匠八千五百人,杂役兵超过一万人。”这反映了
A.封建剥削异常沉重
B.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C.军队战斗力的增强
D.政府放弃重文轻武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古代中国的“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体现“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扬州
2019-08-15更新 | 273次组卷 | 5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带。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人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B.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
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D.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的市舶条例中写道:“市舶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咱每这田地无用的伞磨合罗、瓷器、家什、帘子,这般与了,博换他每中用的物件来。”其中体现的市舶通商原则
A.反映了当时落后的物物交换观念
B.顺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说明元政府对商业采取抑制政策
D.有利于促进内外贸易的发展
6 . 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由此可见,当时
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
B.贵族阶层瓦解
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
D.商品经济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019-06-08更新 | 14732次组卷 | 220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2019-05-28更新 | 4093次组卷 | 67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大明律》规定,严禁功臣勋戚恃权势接受投献,用虚钱实契典买和侵占他人田宅;不许奸豪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这说明明代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C.注重社会秩序稳定
D.推行重典治吏政策
2019-05-22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等5地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