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汉江中游的樊城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饱受水患困扰,堤防建设一直是地方市政建设的重点。下表为1828年樊城商业会馆在筑堤工程中的捐款情况一览表。据此可知清代商业会馆(     
会馆名捐资数目会馆名捐资数目
山陕会馆3712串900文武昌会馆2075串700文
江西会馆1810串徽州会馆1105串400文
黄州会馆575串900文汉阳会馆468串500文
福建会馆448串900文怀庆会馆404串600文
江苏会馆149串韩城会馆120串
抚州会馆100串泾县会馆100串
湖南会馆100串合计11170串900文
A.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交流B.参与维护城市社会秩序
C.辅助城市公共事业建设D.兼具地域和行业的属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朝政府建立了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羁縻海外诸国。后来,占据了原来明朝朝贡国领土的西欧殖民者为追逐利益,除了在最初接触时伪装成朝贡国而试图进入朝贡贸易网络外,更多的仗恃武力走私贸易。据此可知,当时(     
A.东西方国家实力发生逆转B.传统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
C.明朝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D.海禁政策导致东南倭患严重
4 . 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     
A.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B.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C.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D.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2023-03-31更新 | 524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2023-03-29更新 | 485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考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是宋明清时期江南苏州府市镇数量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市镇的发展得益于(     
北宋元丰年间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
吴县1---62
长洲县0-44125
昆山县0-54123
常熟县3-59830
吴江县0-43710
A.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清代《苏州制造局志》中的织造缎匹规范略表,它反映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名称长度、阔度工日(天)
太皇太后三润色阔满装袍一件计五身,每身长4.4尺,阔2.8尺190
三润色阔满装挂一件计四身,每身长,4.4尺,阔2.8尺,170
皇上三润色阔满装万寿袍一件计五身,每身长4.4尺,阔2.8尺97
A.管理繁琐,效率低下B.产品精美,类型丰富
C.精益求精,不惜工本D.规模宏大,质优价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饮食特色
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史料内容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道光九年(1829 )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光绪十九年(1893 )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 )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
9 . 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所有权的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A.法律体系已经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倡导礼法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