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际上,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有关,反过来,它又促使欧美一些其他国家也先后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英国的传统羊毛手工工场受到旧的传统、老的行会行规等限制,阻碍了新技术的发展,相较之下,新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更适合率先采用机器生产。英国90%以上的机器都是英国人自己发明制造的,而汽船、净棉机等美国的发明也很快被引进来。随着机器的大量投入使用,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得到确立,与之相关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也发展起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经常在饥寒交迫中忍受煎熬的人民开始看到了苦难尽头的曙光。但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政治革命交织,引发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日益分裂、贫富悬殊、物欲横流等问题出现,在闪闪发光的金钱面前,一切都黯然失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运动一直是以手工业工人为主力军,随着大工业的起步,直到宪章运动后期,这一状况才发生改变。1811年,英国卢德运动开始形成高潮,其工人斗争起源于经济目的,他们的破坏行为不受任何系统理论思想的指导,完全是对机器大生产的下意识反抗,且是一种分散的个人行为。1832年议会改革后,各工业团体成立“全国各行业总工会”,成为与国家议会并存的“产业议院”,之后英国工人阶级的大规模发动——宪章运动开始了。宪章运动中人民宪章六原则——男性普选、平均选区等,所具有的鲜明的政治色彩不言自明。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一系列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政党建立起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等崭新思想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工人运动展现出新的面貌。

——摘编自郭春生《试论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工人运动的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前后,英格兰每年的煤炭产量大约是250万吨。英国的经济能比荷兰更长久、更持续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英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且较早、较大规模地进行开发利用。随着英国人口增长,到16世纪晚期,可供做燃料的森林面积缩减,英国面临一场能源危机。1640~1649年间木材价格比1450~1459年间上涨了约5倍。英国在18世纪靠大批开发煤炭这种能源储备摆脱了木材短缺的困境。煤的使用逐渐从单纯提供热能向主要提供机械能转变。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从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

材料二   能源转型示意图


——摘编自张宁等《国内外能源转型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能源转型的规律特征。
2022-03-16更新 | 218次组卷 | 5卷引用:二轮拔高卷7-【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3 . 材料     有正就有反。有光明,就有黑暗。

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矛盾,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

一种橘子大但是酸;另一种橘子小但是特别甜。


根据材料归纳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以说明。(要求有观点,有阐述,有总结。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材料的意思)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从印度河列巴尔干,从多瑙河到尼罗河瀑布,帝国内部政治传统、经济状况和宗教文化差异巨大。波斯国王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修建驿道、重用近臣等等。但波斯境内亚美尼亚付庄和希腊人城市的历史似乎表明,村庄和城市内部的事务,例如公民权的授予,治理方式的选择,都由村庄或者城市自主决定。波斯帝国的统治好似一个矛盾集合体。

——摘编自晏绍祥《波斯帝国的“专制”与“集权”》

材料二   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相距遥远,对殖民地的治理模式如下表所示

模式名称代表型殖民地具体内涵
公司模式印度政府特许、殖民公司运作
移民模式北美由探险家、民众、公司和业主发起,得到政府支持
国家模式非洲英国政府全程掌握对殖民地的争夺、取得和治理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政治治理评析》

材料三   新的组织和技术力量赋予欧洲帝国世界霸权,让它们的势力能渗透全球。欧洲的陆军和海军、武器和军事组织、工业和交通通信手段——铁路、蒸汽轮船、电报和电网——赋予了欧洲统治地位。挑战摆在了各国人面前:要么接受和适应欧洲的方式,要么维持软弱和落后的现状。

——摘编自【美】克里尚·库马尔《千年帝国史》


(1)指出材料一中“矛盾集合体”的具体内涵,并结合所学概括波斯帝国统治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的殖民地治理进行简要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秘鲁海岸和东非独立发展为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史称“棉花部落”。棉花种植与加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以来,精美的印度棉布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并用以交换非洲劳动力以供应美洲种植园的需要。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技术革新使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为解决原棉的供应问题,在印度、非洲等传统供应地的基础上,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棉花种植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更多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装进船舱,在逼迫下清理土地、播种和收获“白色黄金”。与此同时,在世界市场上,英国棉纺织品迅速取代印度棉纺织品,印度大量传统织工破产并被迫另谋生计。

材料二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20世纪中叶,第三个“棉花帝国”应运而生。在新一轮的“多元统合”中,棉花帝国将空间范围延伸到印度、埃及、巴西等全球南方的乡村地带,那里的乡村人口变成了种棉人口。新棉花帝国不再像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那样只有一个中心,而是一个多国竞争的松散体系。殖民地棉花象征着强大的民族国家与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共生。这一观念也为后“崛起”的国家所接受。俄国和日本在加入帝国主义的行列之后,也力图摆脱“对原材料的依赖”的困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个“棉花帝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学素有“食货之学”的传统,“食”代指生产,“货”代指流通,正史多列有《食货志》,即为经济史专篇,复写、记录了中国历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和发展脉络。以《明史》食货志为例,其条目如下:食货一:户口、田制、屯田、庄田;食货二:赋役;食货三:漕运、仓库;食货四:盐法、茶法;食货五:钱钞、坑冶、铁冶、铜场、商税、市舶、马市;食货六:上供、采造、采造柴炭、采木、珠池、织造、烧造、俸饷、会计。

——据《明史》(1739年修成)等编写

材料二   本书的第一卷就在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本书第二卷将说明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所推动的劳动数量又会有何不同;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一直优于农业这种乡村产业。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解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第五卷,则是讨论君主或政府的收入。

——据[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出版)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国富论》相比中国古代“食货之学”有何特点,并对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7 . 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正义需要仔细辨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93年,西班牙神学家维多利亚明确提出了反对否认异教徒在自然法上的一切权利并将其单独视为征服对象的观点。据此,他斥责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行为是掠夺行为。维多利亚还认为,自然法认可所有人的沟通和交流的权利,如果印第安人对这种权利加以否认或进行阻碍的话,或者,如果印第安人否认自己有接纳基督教传教士的义务的话、那么这些行为便构成了对其进行战争的正当理由。

材料二   下面图一:193955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军航空兵对重庆实施轰炸(炫耀战果)。日本陆海军曾多次对重庆等其他不设防城市进行大规模空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

下面图二:日本政府招募少年飞行兵的广告。画面背景是1942年,美军杜立特飞行队在对东京实施首次轰炸时,轰炸机扫射中曾经杀害过儿童。


根据当时国际法,在明确知道目标为学童和平民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射击的话,那么学童的死亡便不能被视为附带损失,反而甚至可以以故意无区别攻击构成战争罪为由追究相关行为人的责任。

——上述材料摘编自加藤信行、植木俊哉等编著《图解国际法》


(1)概括材料一中维多利亚的观点并予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提炼当时国际法关于战争罪的定义,并据此分别评判日本战争宣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7年,随着东南沿海倭患的平息,明穆宗开放了福建月港,这是大明王朝唯一允许商人出海贸易的口岸。1571 年,西班牙人占领马尼拉。不久,一条联结月港一马尼拉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西班牙塞维尔的洲际航线将全球经济连为一体。西班牙人刚到马尼拉时,当地的中国人不过150个,不过几年间,中国人数已达数千。

——摘编自陈子铭《漳州传:从九龙江到太平洋》

材料二   “西班牙和美洲对奢侈品的需求,几乎与中国人供应他们的能力一样,好像是没有限度的”,但从东方输入美洲市场的丝织品,售价比从西班牙输入的低廉,这引起了独占殖民地市场的西班牙塞维尔商人的不安。于是1583年,西班牙国王下令停止秘鲁同菲律宾通商,后来又通过一系列法律禁止其他美洲殖民地同菲律宾通商,但墨西哥不在此限。这是因为菲律宾是西班牙殖民帝国遥远的前哨,要在菲律宾派遣殖民官吏、军队和移民是有困难的,只有大帆船贸易带来的高额利润才能吸引足够数量的西班牙人到菲律宾。

——摘编自李永锡《 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早期的大帆船贸易》


(1)概括材料一中“洲际航线”形成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航线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班牙政府关于菲律宾与美洲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烟草起源于美洲,继哥伦布之后欧洲人不断地到美洲探险和考察,留下了很多关于烟草的记述:“西印度群岛的烟草是印第安人使用的一种特殊药草”;“烟草对治疗头痛,尤其是感冒引起的头痛非常有效……”西班牙人发现烟草的药用价值后,在其美洲殖民地广泛种植,除满足本国需求外还大量销往欧洲。从17世纪上半期开始,在消费社会兴起的背景下,烟草变为了逸乐消费品,吸烟从上层社会传播到了中等阶层,成为中等阶层享受富人消遣的一种方式,绅士们通过在公共场所炫耀烟草来展示这种新风尚。很快,烟草借助酒馆传播到了更大范围的消费群体中,认为“就连马夫到酒馆来买酒时,也一定会带着烟斗,因为烟草……是一种酒馆、客栈等场所都可以买到的畅销商品”。欧洲统治者在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面前,将烟草看成一种重要的谋利商品,并将其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据《近代早期美洲烟草的欧洲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烟草在欧洲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烟草在欧洲传播的历史背景。
10 .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跨入现代城市社会时,英国的“鲁滨孙”们各显神通,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业社会中去,全神贯注地发展生产,追求利润,而对周围的世界——城市和环境等无暇顾及。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这样描写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城市的迅速扩展,人口的急剧膨胀,迫使人们追求单位面积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由此出现了大批联排式、大杂院式及“背靠背”式房屋。英国城市改革家埃德温.查德韦克在描述当时的状况时说,“在我国的某些城市里竟如此缺乏市政管理,以致清洁方面之糟,几乎和……一支无纪律的军队不相上下”。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的城市环境建设分为两个阶段:40年代以前是起步阶段,主要由自治市、改善委员会和教区委员会从事路政、照明、沟渠等专项改造,工作重点在市中心和通衢大道。不过这个阶段的城市环境改造是局部的,缺乏全面的考虑和总体规划,比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新的盥洗室常常会将污水排放到工人家庭的供水处。从40年代起,城市环境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广泛关注,中央颁布各种条例,责成地方当局担负起更多的职责,处理城市的自来水、下水道、垃圾和建筑问题,以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陆伟芳、余大庆《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的特点。
2022-07-08更新 | 19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高中生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