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        
耕地
(千公顷)
从业人员
(千人)
土地产值
(元/公顷)
劳动力产值
(元/人)
19世纪80年代63047160118158.3762.36
20世纪30年代93886200444177.2583.02
年增长率0.800.500.230.59
A.近代中国农业尚未转型B.小农经济已经逐步瓦解
C.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2 . 下图为20世纪上半期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占比示意图。据图可知,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是基于(       

A.追求企业效益B.发展社会经济
C.改善工业布局D.推动实业救国
2023-04-08更新 | 53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民国初年,民族纺纱业和外国在华纱厂均得以发展扩大,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欧美逐渐放松对华侵略B.国内经济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C.民族纺纱业处于优势地位D.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因在于内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     
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
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辨析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时期,除典当、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机构经营存款外,“也有一般工商店铺如盐店、布铺、米铺、杂货铺、珠宝铺等兼营的存款”,甚至“一些在地万家产殷实、且经济信用较好的财主有时也接受他人寄存,并付给薄息。”

——摘编自朱荫贵《论近代中国企业商号吸收社会储蓄》

材料二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先施永安新新中原等百货公司、中法中西等药房、九福公司、同昌车行、ABC内衣公司、大世界等,均曾有储蓄部之设。先施永安两公司之储蓄部开办于民国七年,新新公司者开办于民国十五年,中原公司者开办于民国二十年,同昌车行之储蓄部与中法中西两药房合办之妇女美德储蓄部则开设于民国十九年。

——摘自王志莘《中国之储蓄银行史》


辨析并说明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其可用于研究的具体领域。
2023-02-08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如表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初《申报》对当时中国招商局集股兴办企业的报道。这些报道折射出(     
时间评论摘要
1882年6月13日《劝华人集股说》“自(轮船)招商局开之于先,招集商股,创成大业,各商人亦踊跃争先,竞投股份”
1882年6月25日《论赛兰格锡矿》(投资者)“视公司股份皆以为奇货可居,往往一股份票出,争先购买”
1883年11月1日《论买卖股票之弊》“凡属公司,自刊发章程设局招股之后,不须一两月而股份全行卖完”
A.政府加强了对股份制企业的扶植B.近代金融体系日益得到完善
C.“实业救国”得到国人热烈响应D.更多民间资本流向近代企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政府在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循序渐进地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于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世纪后半叶,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所有行业。这一时期工厂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卫生安全防护等问题,逐步成为工厂法关注的新目标。1867年出台的法案,将监管作坊的权利赋予地方政府任命的卫生官;同时还明确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并接受10小时教育。从1871年起,作坊监管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同时,工厂视察员也肩负起监管作坊的职责。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走向完善,这为以后新的工厂立法出台以及福利国家兴起提供了前提。

——摘编自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厂主疏于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封建把头式的管理,视工人如草芥,工资低、工时长、教育缺乏、卫生条件差、抚恤津贴少是中国近代工人的生存常态……1925—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三、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连续召开,先后通过多个决议案,在经济斗争、职工运动、罢工战术、失业问题、劳工教育等方面达成一致。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25年成立,会员人数迅速提升。1928年,国际劳工局局长多玛氏来华视察劳工情形,提出我国制定劳工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劳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亦以研究劳工问题闻名。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也发出了呼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京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

——摘编自饶水利《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研究:1927-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工厂法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出台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3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出口茶叶45万担,1868年增至152万担,1888年达到241万担。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促使种茶面积扩大,形成了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大面积的产茶区。这说明当时我国(     
A.茶叶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B.早期现代化出现加速发展态势
C.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进入繁荣期D.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9 . 学者雅各布·瓦伊纳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一种由国家广泛地运用国家的经济利益规范经济活动的学说”,财富是国家实力的根基。下列选项中符合经济民族主义定义的一项是
A.洋务运动B.实业救国C.抵制洋货运动D.三罢斗争
2021-12-02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五口通商后,闽江流域上游产粮区大量改种茶叶以出口。19世纪80年代后,该地很多茶园因印度茶叶的竞争而改植其它农作物。这反映
A.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通商口岸带动地区发展D.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