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并在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19221月,《先驱》的发刊词指出:必须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同时华盛顿会议从反面给予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实际的教育。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使中国政局陷入极度混乱。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阐明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明了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到”,创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对于采取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当时党内外不少干部存在着相当大的疑虑,担心这样做会不会离开了社会主义。中央在19799月下达的文件中.还只是肯定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5月,邓小平发表谈话指出,关于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些地方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也会巩固起来的。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双包到户责任制迅速推广。

——选编自《邓小平文选》、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求得“最合宜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并分析该方案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特点及作用。
2021-09-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2 . 经济全球化既是过去历史发展呈现的一种趋势,更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的观点?
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16C—18C);②发展阶段(19C初—19C中期);③进一步发展阶段(19C晚期—20C初);④困境阶段(一战后——二战中);⑤制度化阶段(二战后期——20C80年代);⑥迅速发展阶段(20C90年代以来)。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不同经济模式使世界市场处于分裂状态。期间,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但对列宁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罗斯福则变化了企业与政府关系,有人这样形容: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3)指出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的内涵?结合新政有关工业方面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政府是二老板。”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为应对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趋势,采取了哪些重大内外举措?联系材料三,指出中国入世并在区域经济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有何新的特点?
2019-01-30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浙江杭州市及周边地区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3 . 长线索观察、大视角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01812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习近平以人类向往的“天下大同”为核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各个国家应当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唯有如此,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够实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所提倡的“大同”社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儒家这一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两个“宣言书”,并结合这两个宣言书的内容,概述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分析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②以新型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为视角,概述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努力。
2022-05-28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三5月第三次选考科目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4 . 回顾历史,启迪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市建甚盛,列市如栉,酒炉楼阁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多少,一日可尽。”

﹣﹣宋范成大《吴船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判断“南市”的类型,并概括宋代“市”的发展情况。

材料二: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的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试着选择一种观点进行阐述:
①17、18世纪中国“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请以“海禁”政策的影响为例加以说明。
②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将中国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请以明清时期经济、思想领域出现的新状况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此时,刚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又迎来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浪潮。面临着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在这个关键时期,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加速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使中国尽快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是邓小平费尽心力考虑的大问题。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学者论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为“抓住机遇”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及做出该决策的会议。根据材料三,简析做出这一决策的现实原因。
2020-07-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