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2010年12月,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著名语言学家张斌教授举行90寿辰宴会。张老将自己过去的90年分为“求生”“求安”“求得”三个阶段。与其三个阶段分别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反右派斗争、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B.八一三事变、“一月革命”、浦东开发
C.五卅运动、米棉之战、“一月革命”
D.“四一二”政变、上海解放、宝山钢铁公司建立
2022-03-27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真题
2 .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图中属于这些城市的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22-03-1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走向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步


材料二   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以更大开放办好最大经济特区,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迎来了继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和2009年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跨越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

——摘自《策划天涯30略:立足海南的追求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走向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步”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海南岛的“三次发展机遇”。概括中央对海南岛的政策对其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22-03-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22-02-10更新 | 302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观察以下三幅图,三幅图可以说明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中

农民纷纷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安徽小岗村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权分置

A.农民积极性的变化B.改革实质的变化
C.土地经营权的变化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本身就是个新生事物。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特区还是个试验”,“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借助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经济活动自主权,经济特区率先实现经济起飞。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大经济特区,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贡献了经验。

——摘编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与当代价值新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材料二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规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等。但是,“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意义,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动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加速战略”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结合中苏80年代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7 .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是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科技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8 . 中俄两国幅员辽阔,山水相连,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圣祖调兵永驻黑龙江之后,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至次年,已基本肃清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军。圣祖为表明清朝不愿意与沙俄打仗,而愿意谈判的意愿,又派了两名使者前往尼布楚。在和平的努力迄无结果的情况下,圣祖才决定以武力解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缔结,条约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另外由于条约签订,也有利于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摘自李治亭《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材料二   1913年进师范学校,到1918年毕业,5年多学校生活使毛泽东的精神世界迅速丰盈。他在这阶段曾总结“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我憧憬‘十九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191811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听了李大钊的著名演讲《庶民的胜利》。1919年,他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1920年冬天,他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

——摘编自尹韵公《青年毛泽东的信仰确立》

材料三   在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大批苏联专家援华,用智慧和汗水帮助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也书就了两国人民友谊的佳话。经历了中苏关系的起伏后,双方着眼时代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推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创性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中俄关系,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双方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两国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引自习近平《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康熙解决黑龙江流域问题的策略,并结合史实说明条约签订“有利于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转变。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期创立了哪一新型社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试从铭记历史的角度,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影响。②试从国际关系的角度,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2021-03-03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名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0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导下,中国相继开展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科技创新是“中国梦”的基础,只有实现科技创新,才能照亮“中国梦”,科技创新必将承载“中国梦”打开国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自王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与科技创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地位,并分析经济特区的“重要窗口”与“示范带动”作用。
(2)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1978年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结合所学,加以阐述。
2021-01-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2月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与近(现)代化两股势力相交织,构成了一幅动态的图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对欧洲殖民主义者海盗式的贪婪感到震惊,中国一直信奉轻商的观念,而且认为贸易应由政府官员来掌管。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曾徒劳地禁止过对外贸易,并且封闭海岸以杜绝沿海的海盗活动和异邦政治制度的侵入。例如,18世纪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                                 

            ——摘编自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二   正是中国的危机导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1899年出笼,这一政策不仅要使美国在“利益均沾”的基础上进入中国,而且还使中国有机会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中国的印象是野蛮、落后交织着民族主义向现代化奋进。       

                                                                                       ——摘编自费正清《观察中国》

20世界80年代,当邓小平的现代化努力谋求我们的理解与支持时,我们也许应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无意识动机。                                             

——摘编自约翰.赫西著《召唤》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一直信奉的轻商观念”及近代前夕的“贸易口岸” 对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 ‘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有机会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从思想近代化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并简要归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的现代化努力”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
2021-01-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