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强制性劳动D.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2024-03-1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再《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三   为了扭转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等


(1)概括图1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说明与图2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07-2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3 . 下表反映了1966 } 1980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变动的情况(单位:%)。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6.57.46.34.2
工业产值8.68.57.44.4
农业产值2.23.92.51.7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3.65.94.43.4

A.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苏联解体导致经济发展困难
C.苏联改革已突破计划经济体制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023-02-14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21年4月,列宁明确指出,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我们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这说明苏俄正在
A.力推粮食收集制B.实施农业集体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启动市场调节机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

材料二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组织大生产,目的是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更有效地同小资产阶级作斗争。除了国家资本主义以外,还出现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沟通城乡经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

——摘编自周尚文等《新编苏联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粮食税的必要性及其实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新发展”的表现,分析说明这种发展是否改变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
6 . 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列宁采取的对策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改革计划经济体制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2022-02-1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化简》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反映了苏俄(苏联)
A.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B.结合现实来探索建设道路
C.斯大林体制逐渐确立D.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缓和
2021-07-2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摘编自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新型现代化途径”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影响。
9 .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量比1913年增长了11倍,而乌拉尔、西伯利亚分别增长13倍和28倍。哈萨克共和国增长19倍,格鲁吉亚共和国25倍,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152倍,塔吉克斯坦272倍。这说明了斯大林模式
A.侧重边远地区的工业发展B.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推动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D.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10 . 赫鲁晓夫时期经济理论讨论十分活跃,特别在商品货币关系等主要问题上,苏联学者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影响,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毕竟让人们有可能根据实际已变化了的情况去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改革
A.引发了苏联思想大解放B.否定了计划经济模式
C.冲击了斯大林经济理论D.认可了市场经济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