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齐民要术》记载:“凡黍称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关注(     
A.精耕细作B.开垦荒田C.休耕轮作D.改良工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论语·雍也》上说:“犁牛之子骍且角,随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的子弟有“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说明当时(     
A.教育事业有所发展B.儒家文化广泛传播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儒家主要从事农业
2023-01-1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下表所示的内容为史书中关于农业发展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出处
“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汉书·张禹传》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全唐诗补逸》
“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欧阳修《原弊》

A.官员经济贪污盛行B.重农抑商政策盛行
C.小农经济发展受阻D.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最主要得益于
A.曲辕犁的使用B.精耕细作模式
C.水利灌溉工具D.政府重农抑商
2020-12-25更新 | 1266次组卷 | 2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稿、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用黑黍和香草酿制而成)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7 . 《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A.精选良种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兴修水利
8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个体牛耕C.机械化生产D.且渔且猎
2020-08-2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用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反映了土地经营中怎样的趋势?
(4)材料二中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10 .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2021-03-10更新 | 240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1年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