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源远流长至今,家喻户晓。它的历史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华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雏形时期,汉魏晋南北朝是形成时期。南朝梁宗惶《荆荒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首先织女是一个纺织的女子,且织就的是天上的云锦天衣,以至于没有时间整理容貌。其次天帝赏她的是一门婚姻。嫁娶的对象牵牛郎也是天上的星宿,这是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符合儒家婚姻礼仪。最后二人分离的原因是忘记了自己的神职。因此被罚在天河两旁,只有一年见一次面。荣格说:“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无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我们的精神构造中……当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复合过来。”

——摘编自周玉娴《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魏晋南北朝“牛郎织女”这一原型情景生成的背景。

材料二   元明清是成熟时期。明代万历中后期,产生了第一部以牛女传说为题材的通俗小说,儒林太仪朱名世编,书林仙源余成章梓《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首先,《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小说全用文言文创作,叙述中多次运用《诗经》、唐诗中的典故,又引入大量作者自己创作的诗文。其次,作为第一部以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小说,作者在情节的取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表现出背离民间传说的倾向,体现了浓重的文人意识。再次,在明代小说的创作中,书坊主们或者展佣下层文人编撰通俗小说,或者出现严重的稿荒时,亲自编撰,对通俗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赵逵夫先生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作为一种文化的潜流,经历了一千年时间中专制思想、门阀观念,以篡夺起家的“政治家”的“文治”之功的挤压、覆盖、歪曲,最后仍然保持着基本的面目浮出水面。这个传说能被文人们写在书上,被艺人们搬上舞台,是民主思想在中国慢慢兴起的结果。

——摘编自周玉娴《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故事创作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2 . 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初年,"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国家安危犹在。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引述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重要性,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并建议"驱民而归之农",从而"富安天下"。

-吴慧《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俄国(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时间()1928–19291930–19321933–1937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470460440–450420-430

一-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材料三进一步考察(新时期以来)不同时期粮食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发现其增长率呈相对下降趋势。平均增长率1978-1985年为3.17%,1978-1990年为3.23%,1978-1995年为2.54%,1978-2000年为1.91%,1978-2004年为1.77%。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背景下,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要继续维持1.8%左右的增长速度将面临很大困难。

——张瑛、钟钰《我国粮食生产特征与政策建议——1978年以来粮食生产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苏联粮食生产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近年来影响我国粮食增长率攀升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保障新时代的粮食供应献计献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封建社会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而且是落后的小农经济,主要依靠人的体力,或配以畜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生产主要靠力气,而男人和女人在体质和体力方面又确实存在自然差距,这种客观存在自然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就有了男尊女卑的特点。

——摘编自王长煜、张琳敏《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思想》

材料二   一般认为,妇女缠足始自五代南唐后主。……及至宋元之际,妇女已普遍缠足,而以天足为耻了。……元代是蒙古族立国的朝代,不料这个马背民族的男性统治者居然也欣赏女性缠足。……明代妇女的缠足程度,又比元代更进一步。……清代,妇女缠足比以前更甚,竟然到了娶妻以脚大为耻、以脚小为荣的程度,缠足风气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摘编自李洪、高飞寅《从缠足陋习看宋明理学对女性的摧残》

材料三   戊戌变法后,受西方资产阶级“人人有自由权、人人归于平等”思想的影响,金天翮猛烈抨击奴役女性的旧思想和旧制度,倡导男女平权,写成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关于资产阶级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号召女性革命等观点,敲响了女界革命的警钟,极大程度地宣传了男女平等观念。……直至武昌起义爆发,女性们创建了女子军,参军参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开始为争取女性参政而斗争。孙中山也认为,“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望平权。女界平权,然后可成此共和民国”。“中国知识分子行动起来,解放妇女,抵制西方列强入侵,捍卫中国独立。”

——摘编自冉春燕《论中华民族生育观转变的思想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男尊女卑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缠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男女平等观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因小农生产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田野被开垦出来,促使人们在水利建设中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所谓“并田废,沟洫堙,水利所以作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夏、商、西周时代,农田水利主要以排为主,灌为次。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现人工灌溉。这与禹治水后积水有了很大消退,同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干旱较为严重有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郭松义《水利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水利建设的变化及原因,并说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调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据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摘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背景。
2019-04-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春季高二文科实验班月考历史考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1643—1727年)在哲学思想上主要受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影响。在研究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力学成果后,明确地提出了一套力学概念。借助广泛的实验、观察与分析,发现万有引力运动定律及牛顿力学三定律。随着其机械自然观的最终形成,牛顿把自然界的所有作用都规定为力的作用,指出“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然后用这些方法去论证其他的现象”。从这一宗旨出发,1687年写作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这一著作中所讨论的自然现象的普遍性,以及他所用的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使这一著作无愧成为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材料二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材料三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写作背景及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分析说明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式的科学家的原因。
2019-01-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观念。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强调仁、礼,以教化的方式塑造人的道德规范,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路径。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与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与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理论,对解决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都日益完善与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二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四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民众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教育救国的思想屡屡见诸报章,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类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把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列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兴盛的原因,并指出维新派教育实践的变化。

2017-11-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9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虞、夏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木质耜的广泛使用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入铁器时代以后,耒耜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用铁铸农器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到了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我国农具的发展轨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023-02-2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札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札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人教版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材料四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缘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钾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