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

统计时间粮食亩产量(市斤)人均农业收入(市斤)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40年)216914
西汉末(约公元元年)264993
唐初(约公元700年)3341256
宋初(约公元1000年)3091159
明中叶(约公元1500年)4541118
清中叶(约公元1800年)460628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根据材料,阐述从战国到清中叶人均农业收入发展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相比前代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劳动分工“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农产培育“种谷必条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蒇……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工具技术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据《南浔志》卷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顺德县志》1853

材料三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重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一变化
A.应对人口急剧增长的挑战B.导致小农经济的解体
C.启动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D.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铁制生产工具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商周时代农业的集体经营逐渐被个体经营取代,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伴随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接受国家的授田并获得了对自耕份地的私有权,成为最早的自耕农。某些新兴地主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些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成为最早的租佃农。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成分逐渐减少。

——摘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街,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辑,联翩方栽,钰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材料三: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01-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由此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禾丰造纸厂是我国最早的民族造纸企业之一。1937年11月禾丰造纸厂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抗战胜利后,禾丰又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不景气,处境奄奄一息。1948年,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8年,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居,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中国选择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主要表现。

6 .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范围中国西方世界
1000-1500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出现指南针和突火枪理学兴起与发展元实行行省制度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制欧洲出现资本主义(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世界市场雏形初具
1500-1700年明清王朝推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明中后6期)王阳明心学出现(理学发展到高峰)明末清初出现反正统反专制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康熙: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宗教改革(16-17世纪)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效学原理》发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的代议制开始确立
1700一1800年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制度达顶峰古典文化达到高峰欧洲启蒙运动(17—18世纪)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1776年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学《国富论》发表北美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1789年法国大革命
1800一190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新思想萌发(林则徐、魏源)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洋务运动(1861-189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1894-1895)戊戌变法运动(19世纪末)1804年《拿破仑法典》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40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物种起源》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

上表能够反映1000—1900年中国和西方世界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8 . 近代前夜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


(1)据材料一《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指出中、欧人口呈现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从图1到图2经济现象变化反映的实质。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简表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
1895—1900100450016.7750
1901一1911300560031510
1912一191960013000751625

材料三:一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

阶段民族工业状态原因
一战时期短暂春天列强放松侵略
一战以后萧条列强卷土重来
抗战时期遭摧残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美国商品的涌入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895—1911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三,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017-11-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单位:每公石公分银)

年代中国的小麦价格英国的小麦价格
1701—1710
1711—1720
1721—1730
1731—1740
1741—1750
1751—1760
1761—1770
1771—1780
1781—1790
1791—1800
25.20
24.17
23.34
26.16
29.88
42.74
44.96
29.73
42.01
51.29
65.20
68.21
61.60
55.76
46.08
63.05
73.44
84.19
88.21
138.56

材料二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50年间,中、英两国的小麦价格变化各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实际,分别指出中、英两国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二战后上述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简要说明其积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并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单位:每公石公分银)

年代中国的小麦价格英国的小麦价格
1701——1710
1711——1720
1721——1730
1731——1740
1741——1750
1751——1760
1761——1770
1771——1780
1781——1790
1791——1800
25.20
24.17
23.34
26.16
29.88
42.74
44.96
29.73
42.01
51.29
65.20
68.21
61.60
55.76
46.08
63.05
73.44
84.19
88.21
138.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实际,分析造成18世纪后50年间中、英两国的小麦价格变化趋势的原因。

材料二

——材料一、二均摘自《中英经济对比》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英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017-08-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