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海外贸易的拓展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经济结构的变化D.消费市场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2019-01-04更新 | 471次组卷 | 16卷引用:综合训练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A卷-纲要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至明代中国南北户数增减的演变情况

时代北方户数南方户数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96511110.3
唐(天宝元年,742年)49325734.3
宋(元丰三年,1080年)45983064.4
明(隆庆六年,1572年)34465065.4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材料二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明代南方户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与魏晋(公元220年—420年)时期,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各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随着南下内迁的深入,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这一客观外部条件的改变必然促使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风俗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不断深入。而伴随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内迁而来的是其生产方式也逐渐由游牧生产向农耕生产转变,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的趋同成为了民族间风俗文化交流互动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民族地域界限的模糊,相同的生活、生产环境为汉族风俗文化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客观条件。

——黄赤《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及“胡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材料二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末以来北方人口南迁的利与弊。
2022-06-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口迁徙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迁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①鲜卑族内迁和②的北民南迁的主要作用和原因分别是(________)(双选)
A.孝文帝改革   B.榷场贸易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2)以上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人口迁徙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
2022-06-01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评估(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文学家地理集中分布图



       材料二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学家在地里分布上呈现出什么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以后状元人数分布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2022-01-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

——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到图2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阐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要求:趋势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2-08-30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10 .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锄草),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zǐ yǔ,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今陕西户县北)、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四《沈昙庆传》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指出《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二中所述经济状况出现的原因。
2021-11-03更新 | 288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