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是下面的
A.B.C.D.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该工具是
A.AB.BC.CD.D
3 . 下列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D.③②①④
2015-08-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浙江高三高考前全真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4 . 各种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史既是一部灾难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易》有云:“水火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汉书,食货志》:“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 , 以利农;合贵时减其贾而粜,名日常平仓”。
材料二:黑死病毫无偏倚的把死亡带到每个人面前,全家死光的贵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芜土地,由于没有劳动力,薪水不得不提高,农民有了收入来买下闲置的土地,结果他们中有多人成了拥有土地的新贵族,农奴阶层由此瓦解。灾难之后,许多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经济增长,传统的地租形式基本失灵,使商品式的经济得到萌芽,特别是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方面的转换。对“少数群体” 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麻风病人的迫害开始出现,这些人被指责为是“造成”瘟疫的祸端。人们由于黑死病的侵袭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这样,欧洲的下水排污系统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一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英国伦敦宽敞有如隧道的下水管感叹。除此以外,火葬开始成为最重要的丧葬方式;原本位于房间中央的壁炉被移到了墙边;房间也变得更加坚固,开始采用灰泥或者石头来代替木版。
在宗教方面,经过这次死亡大灾难的洗礼,充分暴露出教会的无能,人们清楚地洞悉了称万能、救世的宗教与教会,在灾难面前竟然同样毫无作为。从而对宗教的传统权威性产了了很深的、合乎情理的怀疑与动摇。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复苏,文艺复兴的萌芽开始孕育。艺术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宗教形象一统天下,悲观和抑郁的情绪,赎罪和死亡的主题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题材,以至后来才发展出歌特式的风格。
更重要的是,由于黑死病肆虐,大学宣布停课,政府不准人们离家远行。正是这个时期,使一位名叫伊萨克牛顿的年轻人在此期间由无穷等比级数的解法创立出一门很重要的数学学科一一微积分。

一一据维基百科整理


材料三:1 9 2 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 9级地震,接着又引发了了火灾、海啸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东京地区有超过14万人死亡。这是日本历史上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史史称关东大地震。一战时日本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但战后发展经济的各种有利条件消失,经济发展减慢。关东大地震引发了震灾经济危机,自此日本经济长期陷入危机和慢性萧条状态。在政治上,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对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进一步增强。

一张经纬《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危机的再认识》


材料四: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一一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结中国古代对付灾荒的思想和举措。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其他重要举措。
(2)依据材料二评价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对日本而言,“战后不利条件”有哪些?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和对世界的影响。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列举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2011-05-25更新 | 6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卷
5 .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列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技术发明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
2015-06-3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考模拟卷文综历史试卷
6 . “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该民谣出现的时间和称颂的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区是
A.春秋 河套B.战国四川
C.战国关中D.汉代关中
2015-03-1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建德市严州中学高三文综测试卷(三)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图一                                          图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
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
2010-04-24更新 | 8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