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明代《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材料反映了明代
A.农民合理施用肥料改造自然的思想
B.利用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C.商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D.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和应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掌握初步施肥技术

连种制、复种制出现

秦汉时期牛耕技术普及全国,已使用铁铧、犁壁

东汉出现一牛耕

……

隋唐五代江东犁、筒车发明,圩田

掌握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南方稻麦轮作复种制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017-10-19更新 | 611次组卷 | 30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说明
A.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D.铁器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
5 . 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2016-11-27更新 | 214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16-11-27更新 | 3704次组卷 | 88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