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明清《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同一时候,美国对新技术的态度则完全相反。

美国在这时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集聚了力量。……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了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根据《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等改编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对新一轮“科技创新”的不同态度或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美国“科技创新”的两例突出事例。

材料三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对比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从2001年到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由37%下降到30%,欧洲从26%下降到22%。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在科技创新上仍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但优势正逐渐缩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在全球科技创新“蛋糕”中所占份额持续增长,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快速上升。

——白春礼《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其出现的背景。
2019-06-2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热身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指出上述史料的类型,并运用这些史料说明中国古人是如何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的。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发生过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粮食生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粮食格局,还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今。第一次粮食革命发生在宋代,标志性事件是来自于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开始种植,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美洲等地的一些特有物种传播到中国,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番薯为主,它们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生长,不占用平原耕地又被称为“高产旱地作物”,改变了我国此前以稻、麦、粟等为主的粮食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粮食系统。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延续的社会基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023-02-22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材料三: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五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3)依据材料三,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4)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已有保护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利用或肆意破坏它们的意识。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他认为,政府应当把山林川泽管起来,“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仲主张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他提出,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 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他说,“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体现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使之正常增殖的思想认识。

——摘编自《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

材料二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这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强调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宣言》还向全世界呼吁:“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在利用知识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宣言》规定的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所应采用的共同观点和共同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法的重要根据和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不同时期环境保护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人口数
(万人)
耕地数
(万顷)
耕地负荷数
(人/顷)
米价
(千文/石)
1661323.358.75.50.963
1685332.472.75.30.539
1724533.680.06.70.575
17531651.483.119.91.012
17843283.289.836.61.412
18204799.295.050.52.432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消费领域的问题,建设起来的住宅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所以,在长期的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问题,就可以多盖房子,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

——(198042日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并分析原因和影响。
2020-12-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四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17世纪,中国犁由荷兰人带入欧洲。由于中国犁简便轻巧,操作容易,节省畜力,而工作高效,因此,很快就在欧洲推广开来,……甚至还传到了美国。到18世纪,中国犁已是欧洲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后来,欧洲人在中国犁的基础上设计出钢架犁,进一步提高了工效,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的到来。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   


材料五   如图这两件清代瓷器,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图文:对欧洲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犁是        犁;中国历史上,这种犁最早出现于        时期。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城市功能二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5)从造型、装饰图案和器面绘画看,这两件清代瓷器有什么鲜明特色?根据图文: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等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哪些挑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

——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材料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使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论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帜下,妇女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并建立了自己的组织,第一次用妇女组织的声音提出妇女权利的要求。

——摘编自田心《国际妇运风云二百年》

材料四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妇女带来新的发展空间,1848年英国出现全国妇女宪章协会,加快了妇女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英国议会追于工人运动压力,通过一系列有关女工的法令使宪章运动产生展古铄今的影响。到19世纪末妇女外出工作已经很普遍,出现了不少女教师、女医生,甚至还有妇女担任济贫委员会的委员,参加地方事务的管理。

——摘编自莘子《工业革命与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与妇女解放的关系并加以说明。
2020-07-2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木棉)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少,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要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近代中国棉制品及棉花进出口统计表

时间进口棉纱(万担)出口棉花(万公担)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510.8486224.1
1890年108.229.0417556.1


(3)依据材料三,说明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棉制品及棉花进出口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棉纱棉织品
191372537109882
191467091111168
19156841580885
19166397772705
19176650193449
19185557395807


(4)根据材料四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0-03-2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