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1 . 农业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秦汉魏西晋时期,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引进作物主要是果树、蔬菜类,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中提到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麦、稻、稗等13种,可以基本反映出当时作物种类概貌。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田作物,和夏、商、西周时代一样,粮食作物占绝对支配地位。但粮食作物的种类,虽然基本如故,但其构成及位序则发生了颇大的变化。至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菽(大豆)已经和粟并列为主要粮食作物。

——据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等整理

材料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海宁州志》记载:洋柿,实小面红,列在草花属中。《烟屿楼笔记》说“西夷”食之,“华人但以供玩好,不食之也”“至清末叶欧风东渐,国人亦嗜食之”。民国二十四年,《广东通志稿》记载:番茄传入“不过数十年,今则已成为普遍之种植矣”“外国人多腌而生食,广东人皆与肉类煮熟作菜”。民国二十五年《石屏县志》记载:“状元红即番茄,五十年前屏人云有毒,不可食,近年则成为食品佳者。”据民国时期《燕京农讯》记载:“本场所植者每亩约产八千斤……本场所产者平均每斤当洋一分,故八千斤可得八十元。通常三四口之人家有西红柿二株足以供给应用。”

——摘编自刘玉霞《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及时推进农村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逐渐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中国国情读本2020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期作物栽培发展的特点,从粮食作物的角度,指出中国北方所属的农业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番茄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概述影响番茄在中国传播的因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的相关改革措施。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技术运用的角度,举例说明“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②指出当代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方针,概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原因。
2022-12-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三)(12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2-10-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选必2同步练测
3 .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封建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D.小农经济只需些简单工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自西周“诺侯无故不杀牛”起,以“禁止私杀牛为内容的耕牛保护制度,便载人中国历代王朝的法律之中。历代法律以牛能否胜任耕作为原则,规定了严格的宰杀标准。历代法律的这一规定(     
A.说明了铁型牛耕技术的普及B.促成了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
C.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D.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战国时期,“秦以牛田”,汉代,齐鲁地区出现“马耕”,清朝时期,“中原牛小马助牛,两牛一马耕平畴”。这些现象
A.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D.得益于国内牧业的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四民月令》记述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这反映了当时
A.耕作工具明显进步B.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C.编写农书蔚然成风D.政府对农业极为关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清代前期的农学著作《知本提纲》中提出,除种植主种作物外,可套种相互间有亲和力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达到“一岁数收”效果。这一做法
A.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B.加剧人地矛盾冲突
C.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导致自然经济瓦解
2021-11-21更新 | 354次组卷 | 8卷引用: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纲要上-高中历史统编版新课同步练习
9 . (英)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提到:“1700-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其原因有(     
①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②国土面积和人口基数庞大
③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迅速④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惯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引导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