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5 道试题

1 . 秦汉时期,官府以加倍征收户赋作为对不“分异”家庭的惩罚;政府还在百姓“分异”后,按规定授予一定数额的田宅。由此可知,“分异”的举措(     

A.妨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B.强化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C.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2024·四川成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2023-12-16更新 | 2037次组卷 | 1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

材料二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然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明朝的1193斤/人下跌至晚清的737斤/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朝到晚清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并简析当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严重下降的原因。
4 . 宋仁宗要求将农家耕织情况绘于宫中延春阁的墙壁上;宋高宗时期,地方官员进献的45幅《耕织图》,因图文并茂,使得“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而得到皇帝认可;宋亡后,《耕织图》传到明代,深受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这表明,宋明时期(     
A.宫廷画创作水平高超B.不同社会阶层审美趋同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自然经济地位不断巩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据《东汉观记》记载,汉章帝时张禹在徐县开蒲阳旧陂,垦田四千余顷,得谷百万余斛,每亩产量在两三斛之间,比《汉书·食货志》所记载的西汉的亩产量商出一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D.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此外还有家庭财产继承的相关规定,“(家庭)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这些规定(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B.导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C.瓦解了封建经济基础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饮食特色
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
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
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
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史料内容史料来源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道光年间
陕西《留坝厅志》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道光九年(1829 )
《宁陕厅志》
“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光绪十九年(1893 )
四川《奉节县志》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 )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明)王象晋
《群芳谱》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农民没有铁器进行耕作,可向政府借用,借用的铁农具受到损坏,也不是必赔偿,只需书写材料说明即可。据此可知,秦国(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冶铁业由官府垄断D.铁农具已广泛用于农耕
2023-03-2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鏖(泛指居民)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

——摘自【清】洪亮吉《意言·治平篇》


围绕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人口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3-2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牧、桑、渔互养,关中地区粮、草、畜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牧、鱼、副结合的桑基鱼塘,使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常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说明明清时期(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精耕细作技术向纵深发展
C.生态农业模式得到普及D.区域间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2023-03-21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