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考古工作者在关中地区的富平、陇县、扶风、咸阳、长安、渭南等地,先后发现大批的汉代铁制农具,其中有铧、锵、犁、锄、铲、镰等。这说明
A.铁农具逐渐普及全国B.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C.小农户个体经营出现D.铁犁牛耕方式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考古发现统计,至今已发现的东汉牛耕图遗迹有60多处,分布于许多地区,北到辽宁、内蒙古,西到新疆、甘肃,南到四川、贵州、广东、福建,东到山东、江苏等地。这说明当时(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经成熟B.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
C.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渐推广D.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得到了抑制
2022-01-22更新 | 135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华罗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3 .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021-01-22更新 | 299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乐而思中心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历史(文)试卷
4 . 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现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这些发现表明,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遍使用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5 . 《战国策》记述秦晋之地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的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铧,并在齐燕所在的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和薛城遗址、河北易县燕下也发现了同样的犁铧。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了全国B.犁耕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C.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D.《战国策》记载都是事实
6 . 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2019-03-18更新 | 799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7 . 山东地区出土两汉时期铁农具的地点众多,铸造铁器的范具也多有发现。 《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实行“笼盐铁”以后,在全国设立 49 处铁官,而山东地区就有 12 处。 据此可知,西汉时的山东地区(     
A.小农经济兴起B.冶铁技术先进C.统治基础强化D.铁矿资源丰富
2023-04-2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代田法B.高产农作物C.筒车技术D.稻麦二熟制
2020-11-10更新 | 4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训练历史试题
9 .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2021-10-07更新 | 205次组卷 | 47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则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