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了明代苏州城的繁华。品鉴下图,《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当时
A.政府对苏州工商业发展的重视
B.新兴市民阶层力量发展壮大
C.市镇商业活动和百姓生活场景
D.文人画注重抒情写意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明朝中期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B.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代中叶至清末(16世纪至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发展阶段。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并出现了某些新的规模和因素。据记载,明初全国人口有6000万左右,到明末没有多大变化,到了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为1.5亿左右,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便增加到3亿,五十年间翻了一番。这一时期,耕地大量拓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出现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一批不仅出租土地,还采用招募雇工,自己直接经营的“经营地主”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佃富农”,到清代,地主自己经营的方式有所减少,而“佃富农”经营方式则有较大发展。从明代后期开始,手工业中,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雇佣关系大量出现,到了清代,这种雇佣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临时待雇的机工,成为这种雇佣制的保证。由明中期到清代,在全国范围出现了一大批以商品经济活动为主的商业城镇,江南地区更有大量的中小市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内贸易发达,海外贸易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发展。明前期,政府是这些贸易的主体,而到明中期以后,自由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明中期以后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行千余年的以铜钱纸钞为主的货币制度,逐渐为白银为主的货币制度所取代,这种货币制度的改变,反过来大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规模和新因素产生的原因。
2022-04-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材料二 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出现“平民社会”的影响。
2019-11-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具有爱国热情,为报效朝廷,常常参与朝廷的平叛与防务活动,捐钱出人都比较踊跃。在国家危难之时,晋商常常直接参与国家的军事行动,保家卫国。晋商的爱国情怀还表现为力争主权。清末,晋商的标号名声逐渐开始衰落,但是他们并没有以此而萎靡不振,依然和全省人民共同团结,全心全力,与想独霸矿权的外国商人(主要是英国商人)进行了长达十几年抗争,始终不屈不挠,最终从英商手中赎回山西煤权,保护了山西的煤矿资源,同时,晋商还舍利取义,回报社会。很多晋商在创业经商积累一定财富之后都会伐善行施、购药治病、架桥修路、接济孤寡、扶持穷苦等。

一指

——编自廖启云、李忠民《晋商责任意识的基本内容探析》

材料二   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一些企业家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用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同样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16年(第六届)中国商业文化与管理学术会议上公布的“2016年中国儒商风范企业50强榜单”上,就有华为电子、海信电器、海东集团等知名全业,这五十家企业的儒商风范凸现出儒商精神在当代仍具有其不巧的价值。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中国传统商业伦理的缺失,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在这个时候重提和重振儒商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黄鹰《儒商精神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晋商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商人如何“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商精神的当代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载松江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A.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管子》的“先王制币说”是其理论基础,如“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自秦汉统一后,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唐初武德年间,政府令铸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摘编自邓耕生《谈我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

材料二   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此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6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要“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严禁金银,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你觉得应该如何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

2017-05-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1888—1900年,中国进口有限地超过了出口,每年平均入超40,876,000海关两。1900年以后入超大大增加,1901—1911年每年平均达121,377,000海关两、在1894年至1911年期间,清政府向外国人签订的贷款达746,220,453两库平银。其中330,587,160,两贷款用作兴建铁路之用,以后用铁路本身的收入偿还、除了铁路建设的巨额借款外,借款主要用作中日战争的军费(119,838,648两)以及中国必须支付这个战胜国的巨额赔款(263,176,701两)。……从1902年起至少要筹措同样多的款项已偿还每年的庚子赔款、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归还各项借款和庚子赔款的数额每年合计达四千六、七百万两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18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还占有一半以上世界财富,1900年中国却沦落到工业化程度最低、最贫穷的国家之中。当时世界80%的工业产品都来自欧美,10%来自日本,中国仅占7%。

——摘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