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货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如何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优势,以及英法两国战后的必然衰落,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最终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就成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思熟虑并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2020·湖南长沙·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商品交换频繁,但弊病日益突出:满清入关后疯狂圈占汉人土地,农民因土地被圈占变成无业游民,社会治安恶劣。“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钱粮亏空。1701 年,宁波府“黯民倡照地派丁之说,与巨室相持”。为缓和矛盾,康熙年间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1723 年,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具体做法是废除人头税,把一县的丁役银钱总额分别摊入每亩土地,从土地田赋中征收。此法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控制人口流动,增加财政收入。 但由于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使得人口急剧增长,生产力发展受阻,生产资料的增长无法满足人口激增,定额的赋税使农民的隐形负担加重。而大量自耕农得以生存下来,对封建制度有很大适应力,忙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导致社会商品率的降低,且手工业处于服从地位,对资本主义关系有较大排斥性。本质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达到质变。它摆脱不了以往税制改革偏离初始方向的怪圈,实施过 程中人民的负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减轻,甚至是增加。

﹣﹣摘编自王人骏、曲伟叶《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探微》等

材料二   1853 年,清政府按惯例允许地方带兵大员自筹军饷,厘金制度应运而生。它最初只是一种地方劝商捐助经费的临时筹饷方法,对镇压各地起义发挥了一定作用。半年中厘金一项收款达 2 万贯,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1862 年演变成全国性具有商税性质的制度,虽有税的性质,但实质是一种费。其缺陷主要表现为名目繁多、抽厘行为不规范。同时,地方各自为政, 自定章程,致使征收率不一,越来越高,泛滥成灾,直接影响了民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由于厘金税征收对象多为日用百货,征收方法采取过一卡征一税的方法,1931 年因“对于贸易是巨大的障碍”被裁撤。

﹣﹣摘编自郑备军、顾健耀《中国近代裁撤厘金与当前税费改革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朝实施“摊丁入亩”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厘金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比较与“摊丁入亩”的相同之处。
2020-05-23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单元复习05货币与赋税制度【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3 .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再现了东京的街市繁华景象。下列关于张择端作画背景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C.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D.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0次组卷 | 62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基础过关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3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0年秋季高二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03(必修一、二全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清文献通考》记述:"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军籍,医、匠、驿、灶籍,皆世其业,以应差役。至是(顺治二年)除之。”这一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清代
A.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B.工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C.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原因D.赋税制度进行重大调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泣,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材料三   2020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20214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摘编自央视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50个国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10 . 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建都的开封,有几条水路:绕西北而过的黄河、下东南而去的汴河、出西南的惠民河及接东北的广济河,这几条河唐代便有,只不过因社会纷乱淤塞了,经宋初疏浚和开凿后,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惠民河主要输送河南、淮北各府州向京师提供的粮食。广济河主要输送京东一带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黄河主要输送来自陕西诸州的物资。而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两浙路、江南东、西路、淮南路、荆湖南、北路)的漕粮百货,均由汴河运往京师,数目以百万石计,而其他几条仅以十万石计。所以宋人把汴河看作国家的生命线,即使是皇帝,也不敢懈怠。

因为汴河的水是从黄河分流出来的,难免使汴河淤积。为了保证汴河拥有一定的水量,就必须常常疏浚,宋初是每年一次,而后是三五年一次,到最后竟然有20年没有疏浚。后宋人几经改革,最后采用了堵上黄河来水口,导引汴口附近的洛水入河的方法,才暂时解决了汴河水浊的问题。

——摘编自邹逸麟《运河承载的帝国》

材料二:晚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逐渐衰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运行了2000多年的漕运也成为历史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运河漕运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晚清京杭运河漕运衰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