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国内市场既包括交流各地商品的全国性市场,又包括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还包括以乡村草市为代表农村基层市场。当时流通的商品,既有粮草布帛、耕牛等,还有各地的土特产和著名的手工产品,如定州缂丝,苏州黄草心布,越州寺绫等;同时,海外进口的商品也大量涌现,如从日本流入的金沙金珍珠、药珠等。从商品的流动方向来说,以淮河为界,可分为“南货”与“北货”。当时这些南北货的中转交换地点是作为海港的密州、澉浦镇等,内陆城市的永兴军、江陵、寿春等;南宋时则有盱眙军、楚州北神镇、杨家寨等。然而,虽说是南北货的交换,但北方产的除绢、药物之外,基本上是南方产的物资流入北方。

——摘编自包伟民《宋朝简史》

材料二   商业贸易是推动经济形态变革和深化国际分工的动力。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以来,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大批黑人也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为奴隶。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成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18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在此过程中,现场看货的传统方式让位于凭样品签约,期货交易额增长很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摘编自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国内市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说明商业贸易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4-05-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0次组卷 | 6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的贵族们争相为女王的宫廷消费分担支出,而且还进行奢侈消费的竞赛,以博取家族的名誉和社会地位。18世纪,奢侈消费竞争的主体变成了个人,目的也变为谋取个人荣誉和社会影响力,动力则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贵族和市场是时尚的制造者,大众则追随其中,时尚的大众参与,使英国进入商品的大批量需求时期。到了19世纪,贵族的消费模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成为包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诸社会阶层所追求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虽盛行“夸示性”消费,但普通劳动者遵奉的仍是勤奋、节俭的消费观。

——摘编自《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文化的唯物史观解读》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大清通礼》,要求品官士民“人人循礼而行”,但自明中叶以来就出现的奢靡之风却在清朝前期延续。清前期奢靡之风首先体现在服饰的变化上,以前只有士人才能穿的裘皮衣服,“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饮食方面,士庶之家请客吃饭,“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丧葬嫁娶方面,富贵之家极力讲求排场,一般百姓也竭力效尤,甚至“卖田以嫁女,破产以治丧”。清政府多次下诏禁止奢靡,但由于吏治日益败坏,八旗子弟腐化,奢风不但未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乾隆十三年,刘大櫆认为国家休养生息近百年,而民生日贫,“风俗日奢”是重要原因。

——摘编自宋传银《论清前期的“奢靡”之风》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9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变化与清前期奢靡之风盛行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域“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披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廷又重中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摘编自传宗文《宋代的革市镇》

材料二: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制约其未能促成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
2022-07-1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些地区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宋代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外市场的开辟,为当时商业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宋代,都城开封的布局不再沿袭唐代前期都城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此外,北宋铜钱每年铸造额要比唐代多几倍到十几倍,这些事实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摘编自涂耀军   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这一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使得大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市场,其种类多样非前代所能比,并且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联系网,商人之间可以互通联结,他们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壮大势力,结成联盟。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由自给自足型向开放型转变,使得城镇经济更为繁荣,如苏州的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商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市场交易中,银票、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这些商业领域中的影响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的繁荣。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0年,欧洲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沉重打击。1634年,菲利浦四世限制船只出海;1639年,在马尼拉,许多商人遭西班牙人屠杀;1640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所有贸易;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印度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白银流入被阻断。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针对铜钱),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经济高度商品化,急需白银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城镇居民带来极大灾难,以养蚕为生者处境艰难。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湖州丝绸迅速衰落。16261640年,罕见旱涝和蝗灾接踵,伴随天花,导致晚明人口大幅下降,中国也被卷入17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的世界危机。三吴向为出口贸易中心,因白银流入受阻外贸获利大打折扣,无暇自顾。宋明国赋“取诸东南,用之西北”的传统受到挑战,盖“东墙”穷绌,何以补缀“西墙”?崇祯困坐深宫,为饷银发愁。

——摘编自《揭秘明朝灭亡真正原因:竟是灭亡于经济崩溃》

材料二   在战争期间,英国征服的法国在加拿大殖民地,大部分归还原主人。英国将马尼拉和哈瓦那归还西班牙,将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圣卢西亚、戈雷和印度的工厂归还法国。作为回报,法国将加拿大、多米尼加、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和多巴哥割让英国。法国还将路易斯安纳州东半部(从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区域)割让英国。西班牙把佛罗里达割让英国。法国在枫丹白露条约(1762年)中秘密地把路易斯安那给了西班牙。此外,当法国在印度重新建立工厂时,法国承认英国客户是印度的统治者,并保证不向孟加拉派遣军队。英国同意拆除在洪都拉斯的防御工事,但保留了一个伐木殖民地。法国割让了它在北美大陆的所有领土,但保留了纽芬兰岛和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两个小岛的捕鱼权,那里的渔民可以在那里弄干他们的渔获。法国的殖民地瓜德罗普也获得了回报,它被认为比加拿大更有价值。

——摘编自1763年《巴黎和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后期经济发展状况。简析导致明朝末期经济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63年《巴黎和约》签订,其签订的国家是哪两个国家?是什么战争的结果?简评1763年《巴黎和约》的影响。
2022-07-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科)试题
7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显著标志,工业史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使人们看到了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闲时解雇,忙时雇佣,因此有了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的劳动力市场。……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即以工商业为主,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杂处之地。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原因。

材料二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工业化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2022-07-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关于交子的产生,有如下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自李顺作乱,遂罢铸(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
元朝《宋史·食货志》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A.材料都记载了交子的产生过程B.交子出现的原因记载相同
C.二者皆为一手史料,完全可信D.北宋纸币取代了金属货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起,尤其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这个市场又同南海诸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由于江南是全国市场的核心,许多长途贸易终点大宗商品的最大市场也集中于江南。这些市场包括最大的稻米和木材市场(苏州)最大的豆货市场和麦市场(上海)最大的棉布市场(苏州和松江)最大的丝织品市场(苏州、杭州、南京)和最大的生丝市场(南浔、双林、乌青、菱湖)。最能代表江南在全国商业中的这种中心地位的是苏州在全国粮食贸易中所处的领导地位。由于这种中心地位,江南米价不仅影响到区域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且也影响到全国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正是因为在全国市场中的这种中心地位,江南能够将全国商人吸引至此。

明清时期全国与江南地区重要的商路示意图


——摘编自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至清末,上海与全国各主要口岸间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外贸转运网络。……这些主要口岸每年平均占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的95%以上。九江的绿茶,汉口的茶叶、牛皮、猪鬃、芝麻,宁波的湖丝、茶叶、棉麻,芜湖的蚕丝等大宗土货都运往上海出口。对上海来说,有些口岸只是其外贸转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些口岸来说,依赖上海外贸转运的程度非常高。

——摘编自唐巧天《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至明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贸易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022-05-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段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第一次经济紫荣时期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海路处于萌芽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中国的治铁、凿井等技术被传到西方。

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海外贸易看作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

第三次经济繁荣时期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清康熙以后,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明朝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往往赏赐数量惊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根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世纪50年代,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资金在1亿英到10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17世纪末,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5-17世纪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