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强化了明朝政府对边疆一带的统治能力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C.促进了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D.促成了民族交融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康熙中期,福建汀州府八县“膏腆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出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B.经济作物面积超过农业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2023-02-2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控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向近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摘编自菅兵兵、葛华阳《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在这些城市中……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就形成了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城市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有团体印章,有市政厅和钟塔。即使是封建税收,也是由城市政府来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

——摘编自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结构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不同之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加之中国人缺少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宗教饮食禁忌,因此国人天上地下水生陆长的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

——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如果说法国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便相反,他们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变化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2次组卷 | 62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宋代,城市产品交易突破了坊市制的限制,农村大批草市纷纷兴起,“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朝廷重新确立了重要商品专卖制度,并使商税制度系统化,市场管理也日趋完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朝廷所废弃B.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政府政策调整D.商业流通加速了城乡一体化
2023-02-24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唐六典》卷六比部郎中员外郎条注:“凡质举之利,收子不得瑜(逾)五分。出息债过其倍,若回利充本,官不理。”据此可知,唐朝时期(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借贷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C.对民间借贷契约加以规范D.立法保护民间的借贷行为
2023-02-2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德华盛星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当今流行的“带货”商业方式,古已有之。明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上负责运送国家钱粮的漕运工人便私自带货,夹带如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和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等货物。政府屡禁不止后转为允许工人带货,以补贴漕工生计。这反映了(       )
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政府放松对人身关系控制
2023-02-2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记载,明代万历时濮镇“改土机为纱袖,制造绝工,濮袖之名遂著远近;……远方大贾携橐群至,众庶熙攘于焉往”。南浔、乌青、震泽、盛泽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这反映了(     
A.市镇经济的繁荣B.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C.海外贸易的发达D.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2023-02-22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广东南路)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海外各国商人),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期(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极力维护官方朝贡贸易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D.重视外贸对增收的价值
2023-02-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