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毛纺织已经成为了英国的“民族工业”。在毛纺织业的推动下,英国的贵族推行“圈地运动”,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得英国的手工业发展不会像法国那样受到小农经济的阻碍。圈地运动壮大了新势力的力量,推动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在毛纺织业的带动下,英国的采矿、冶金、金属加工、啤酒、造纸、制盐等部门中也建立了各种手工业工场。英国的手工业的繁荣,使得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能够转为生产,刺激生产的扩大化。

——摘编自李强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探析》

材料二       16世纪,中国开始推行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白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巨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起。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国际贸易。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促进英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走向近代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英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
2022-03-2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因南北对峙、边地割据,加之西域纷乱,政局多变,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靠东南海路……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陆续在沿海设置市舶司,其中泉州市舶司元裕二年设立。宋人赵汝适在泉州亲自“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国家名称超过了六十个。元丰年间,宋政府为保障入港商船的安全及防备走私,专门在泉州等港设置了望检司。……南宋政府对招诱许多外舶前来贸易的外商,政府就特别授予官职,以示奖赏。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施琅(16211696年),福建省泉州人。他多年来精心谋划对台用兵方略,提出“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即以战逼和……攻取台湾后,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

——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施琅主张坚守台湾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2022-03-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12月浙江省柯桥区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方向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   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泞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况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上述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因现实需要,官方成立专门的纸币发行れ构“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固定面额,以铁钱作为发行的准备金,规定了每张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宋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和军费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增印纸币,准备金却不足,同时将交子的使用期限延长至四年,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高涨,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交子甚至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

——摘编自郭政《试论宋朝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出现物价飞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白银货币

材料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设宝钞提举司。洪武八年(1875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在民间金银不能通行于交易中。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一百六十枚铜币,贬值已经超过六倍。宣德时期,政府重申并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禁令。正统元年(6年),“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代替宝钞,弛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共不者乃用钱……”

——据《明史·食货志》整理

材料二 当代学者搜集了明代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将其使用通货类别情况统计如下

时间使用通货类别(买卖的结算方式)
宝钞(张)银(张)谷物(张)绢布(张)
洪武年间(13691398年)3765
建文年间(13991402年)7114
永乐年间(14031424年)841143
宣德年间(61435年)91921
正统年间(61449年)35712
成化年间(14651487年)90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洪武、宣德、正统三个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析导致白银货币地位变化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举例说明,材料二土地买卖契约统计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价值。
2022-01-1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我国古代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一向在作品中乃至生活中避免谈“钱”“俸禄”等话题。但宋代一些文学家却打破了这一禁忌,如宋初著名文学家、“八年三黜”的一代诤臣王禹偁就屡屡让“俸钱”成为自己诗歌的话题。如《自笑》:“年来失职别金銮,身世漂沦鬓发残。贫藉俸钱犹典郡,老为郎吏是何官。”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宋初理学尚未成为士大夫们的主流思想B.强谏贬官是王禹偁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
C.不避讳谈钱体现了士人理性的人格特点D.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向钱看”成为时尚
2022-03-24更新 | 410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以下称治者三,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于而乱;宋自建隆息五季之凶危,登民于衽席。迨熙宁而后,法以斁,民以不康。”(王夫之《宋论·太祖十五》)且不论王夫之对神宗时期的微词,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清代学者戴震说:“宋以来,孔孟之书尽美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

——摘编自陈振著(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二   晚明的学士很欢喜干政,不过太无常识,所言论的与实际政治相隔太远。流寇遍地,有人主剿,有人主抚,一讲到方法上便目之为支离了。所以是一无实际。明末的士风这样,所以为清初学者的晚明遗老都有一种觉语。顾亭林便是其中之一个,他说:“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我弗敢知也。”

——摘编自王桐龄著《中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若就总体而言,将北宋前中期与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并非完全言过其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亭林的观点,并简析其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元朝人汪大渊《岛夷志略》的记载,当时经由泉州港外销到海外诸国的商品种类有100余种,其中以纺织品与瓷、陶器为多。据说当时扶南(位于今中南半岛)的顿逊“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珍物宝货,无所不有”。15世纪以前,马六甲只不过是一个荒僻渔村,仅一个世纪的时间,它就发展成了拥有10万人的城市,而且是一个世界商人云集的城市,而从中国传入东南亚的生产技术就有养蚕维丝、丝绸纺织、陶资制造、茶叶生产等。扶南、室利佛道,马六甲等国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而登上历史舞台。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对东南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马勇《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08年,葡萄牙国王颁布敕令,要求详细弄清马六甲商人来自哪里,每年来航船只的安数量。马六甲在其他地方有无商馆与武装,衣服的样式与体格的大小以及宗教信仰等情况,1511年7月,葡萄牙驻印度总督奥布魁克率领15艘船和大约1600名士兵占领马六甲,此后,葡萄牙人“遂纵横海上无所忌”、“宣称胡椒贸易是他们的专利……凡是在这广大海域航行的船只都得有他们发的通行证,否则他们一律有权登船或予以击沉”,据国外学者统计。1518年葡萄牙商船运回到里斯本的胡椒达2128962吨,肉桂1342吨,丁香5584吨,肉豆蔻986吨。

——摘自陈奉林《从东方外交史的角度看马六甲王国沦陷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明时期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6世纪上半期葡萄牙人在东南亚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2-02-21更新 | 260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动需求,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责,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两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材料二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022-05-03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