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表是明代米价表
期间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
14世纪后半期17.1958.17
15世纪前半期10.8492.22
15世纪后半期16.3561.16
16世纪前半期20.1949.52
16世纪后半期23.0043.48
17世纪前半期32.1931.07
平均18.0052.91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
B.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
C.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
2 . 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转变,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商澹漪子所著《天下路程图引》,刊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书中汇集明水陆路引100条,以记载水陆交通路线的站名和里距为主,同时涉及沿途各地的物产风情、名胜古迹以及具体的交通条件等。如卷一《芜湖由安庆转至团风镇路》:“安庆府,竹牌头搭石牌小船,八十里至石碑。如水小,就在此雇驴。如水大,竞搭船至太湖县起旱,头口钱略可省些。五十里至仓下。中伙。三十里至太湖县。”

——王子今《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材料二: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据材料指出明朝时期的商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
(2)表格内容反映英国城市居民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011-05-07更新 | 3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3 . 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为证明该观点,某同学梳理了宋朝相关历史。请帮助他,将梳理的典型史实填入表格相应空格中。(用字母表示,12分)(     
A.儒学复兴       B.经济重心南移
C.崇文抑武       D.三大发明成熟
E.佛道流行       F.江南初步开发
G.儒学独尊       H.西学之风渐盛
宋朝年间典型史实
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持续发展;①等
政治稳定实行②政策;中央集权加强
民族融合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加深
文化昌盛宋词繁荣、③、④

2022-06-2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商书

明代刊印《一统路程图记》共辑录水陆路引(路程指引)144条,还涉及水马驿站、行程里距、山川险夷、沿途物产风情、名胜古迹等多方面内容。
明代刊印《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强调商人要讲求诚信,童叟无欺;商业经营要合乎规范,要有官府核准的票引,“必须合契”,“公道随乡”;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戒骄戒奢,勤俭朴素。
乾隆后期刊印《商贾便览》《算法摘要》篇讲授算盘定式、变算口诀等常规的算法知识外,还另有钱钞名数、丈尺、斤两、等与经商直接相关的算法知识,口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辨银要谱》篇除了有各成色银的鉴别口诀之外,还对可能掺假银的各种银色,予以详细介绍;对十足成色银的特征也有详细说明。
《工商切要》篇:“习商贾者,其仁、义、礼、智、信,皆当教之焉,则及成自然生财有道矣。……虽能生财,断无从道而来,君子不足尚也”。
乾隆后期手抄本《生意世事初阶》书前序中指出“出而欲国,与入而居家,无不以理财急务”,表达了手抄此书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将此抄本寄给远在他地的“儿曹”、“子侄”,鼓励他们学习“挟本居寄,无微不入”的经商本领。


明朝后期,由商人编撰的大批传授商业知识的出版物——商书开始出现,乾隆年间发行量剧增。依据表格概括明清商书的主要内容,概述商书反映的明清社会状况。
2020-06-0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外交往

(1)图一至图三分别是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对外交往示意图。依据图片信息,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图片历史时期管理措施
图一①        设西域都护府
图二        设④        
图三        设⑥        管理贸易,征收商税

(2)分别概括三个不同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原因。
2019-10-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单位:个)

地区时间(明)嘉靖—万历时期(清)乾隆—嘉庆时期资料来源
苏州府4490《苏州府志》
松江府44107《松江府志》
杭州府44104《杭州府志》
嘉兴府2840《嘉兴府志》


概括上表所反映的明清江南市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8 . 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这也是东南经济超过中原的重要原因。北宋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有发展,但是内向型的,自然经济气息更浓。而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期对外贸易状况

1840年至1914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口物量约增加3倍,出口物量增加约
14.倍。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
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1915年至1931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
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
总额的1/3左右。到1931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2.2%,
超过了日本。

1931年至1936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14.7%。美国在中外贸易
中居首位。

1937年至1948年
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
年份不到4万美元,最高也只达到76万美元。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2)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个时期,分析造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的原因。

材料三1930年-1931年西方各国不经国际商讨,不顾别国的反应,强行设置关税和贸易配额。为使本国工厂继续开工,依靠保护关税把竞争性的进口货拒于国外。美国在1930年实行了前所未有的高关税率,造成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衰退。其他国家向美国出售的东西少了,而购买美国的货物就更少了。西方各国竞相抬高关税,封闭本国的市场。

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虽然复苏,但是速度很慢。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

二战期间,美国和英国发起一个计划,决心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民族主义、贸易限制和货币不稳定,力求恢复自由贸易和通货稳定,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

(3)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加以论证。

2018-04-12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建德县各类田地产钱统计(据《景定严州(古杭州的一府)续志》)如下,这一表格说明
田地类别城郭基地农田
亩数33,864丈(564.4亩)桑牧山地
131,635亩545,297亩
总计产钱31,172贯770,448贯

A.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村税收高于城市
C.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品经济促进城市地价提高
10 . 下表,《明史·食货志》载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中国丝绸、茶叶产销总量,这表明当时(     
商品出口量总产量占比
丝绸约7000万匹约1.5亿匹46%
茶叶约3亿斤约4亿斤75%
A.自然经济成功转型B.深度卷入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农业丧失主体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