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南宋时期形成多个不同的货币区, 流通不同的纸币,形成不一样的铸币。四川地区延续使用钱引和铁钱,出现了关外银会子和小铁钱会子等纸币;长江以南使用铜钱和东南会子;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使用铁钱和淮交;京湖地区使用铜钱和湖北会子,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丧失货币主权B.货币管理制度混乱
C.经济区域差异较大D.商业经济发展繁荣
2023-01-06更新 | 41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仿真模拟(八)历史试题
2 . 盛泽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区),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和晋商B.明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表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重农抑商有所松弛D.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2022-11-27更新 | 1125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的小说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和“市井细民”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B.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新因素D.政府以农为本的思想发生动摇
2022-11-11更新 | 404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等四地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七年(1270年),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到至元二十六年,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这主要反映了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外贸税成为主要财源
C.商品经济相当繁荣D.民族压迫日益加重
2022-11-06更新 | 12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精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     
A.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D.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面是四川地区出土的三件东汉市井画像砖,描绘了东汉市肆情况、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中上立旗帜,以为市吏候望之所)分布和贸易情景。这些画像砖(     
A.折射出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B.印证了当时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
C.能够完整地还原东汉市井真实面貌D.反映出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集中贸易的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在元朝时只是一个小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该镇居民达二三千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B.跨区域商品贸易的繁荣
C.政府积极推行惠商政策D.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
9 . 汉代,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丝绸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市场上的白银货币量不足B.统治者对丝绸服饰的偏爱
C.政府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D.丝绸具有高度流通的价值
10 . 唐代长安城西市是全国最主要的市场,交易区集中在一个开设市门、四面有墙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以“肆”(行店)为单位将若干同类商品聚集起来,集中交易,市内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这说明唐代(     
A.重视商业的发展管理B.商业大都会快速崛起
C.保持市坊分离的模式D.长安成为工商业市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