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3)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材料二   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简法。”到1912年,商会覆盖了除内蒙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2019-07-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商会渊源于唐代。唐太宗时期,为方便购物,长安东市的同行业店铺都集中于同一区域,称为“行“。为了便于政府管理,所有同行业店铺都需要加入一家叫“行会”的组织,这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会。唐代行会设有“行头”一名,负责代表行会与政府交涉,组织行会成员开展社会活动,等于商会主席。明清时期,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成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形成商帮。商帮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清代最为有名的商帮,当推“徽商”和“晋商”。

——摘编自罗三洋《探寻古代中国商会的历史轨迹》等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林林总总的各类新式民间社团中,商会存在时间最长,也最为普及,社会能量与影响格外引人瞩目。其原因在于商会系由具有经济实力之新兴工商业者组成,并且建立了全国性商会、省总商会、县分会、镇分所这四级组织系统,网络遍及各大都市与中小城市乃至为数众多的乡镇。而经由这一独特组织系统建立起来的“联动”机制,则是商会县有“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巨大号召力,能够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大规模活动并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商会维护自身合法社会地位和权利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商会的演变,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与近代中国商会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2019-06-1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北省邯郸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第一次、第二次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革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宋代商业革命和欧洲商业革命的异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一支支颇有活力的生力军,纵横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在这些商帮中,徽商活动范围极广,“尽天下通都大邑及穷荒绝徽,乃至外薄戎夷蛮貊,海内外贡朔不通之地”,“足迹无或不到”,他们经营对象品类繁多,有盐、粮食、木材、茶叶、陶瓷、纺织品、书籍、文房四宝等,其中以盐起家者尤多,开设典当铺、旅馆、仓库的徽商也为数极众。山陕商的活动地域最初局限于黄河流域,随着盐法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强,逐步向南推移,终至“足迹遍天下”,经营项目也日益增加。主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等。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易市场在欧洲各国的密切关注下得以建立。首先是荷兰,其次是英国,分别设立了与东方进行贸易的垄断公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都在大西洋精心培植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殖民体系。贸易保护大大超出了其推动者的想像。奢侈品成为主流,新商品成为奢侈品。虽然贸易使亚洲人、非洲人以及拉美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劳动和原材料   成为新的商品,但是却普遍提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

——【美】马克·凯什岚斯基等著《西方文明史·延续不断的遗产》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帮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明朝中后期和17、18世纪欧洲的商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并分析说明欧洲商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于是,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试论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

——摘自《商会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商人组织出现的原因,并说明这些商人组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条件。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

——中国新闻网:习近平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此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英国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1)“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何时开辟的?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2)“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的动力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闽广商人手中,长期以来在朝贡贸易下,海外商人属于非法商人,直到1567年开放海禁以后才获得合法身份,但商船、数量和贸易地区仍受到严格限制,海关税饷虽有定额,但往往官吏“卖放指吓,倍索常例之外”。另外明朝政府刑法民法部分,有时“以罚代刑”,有时“以刑代罚”,更别说有独立的商法或海商法了。15到17世纪,中国海外贸易商人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独资和合伙制度,其雇佣的工人多由虚拟血缘关系的“义男”“义女”组成。这一时期商人群体虽然形成了商帮,但组织涣散,缺乏自发形成的海外贸易同业组织。

——摘编自王晶《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从身居高位的官僚到凡夫俗子、学徒、手工业者等都有经商倾向,例如南通状元张謇,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光绪15年进士王同愈脱离官场从事商务等。近代沿江沿海的口岸处在中外关系的前沿位置,因“贸易旺、信息灵、人气盛”,成为商人群体的摇篮,据统计,1912-1928年,商人群体中,浙江商人占总数的34%、江苏占26%、广东占17%、福建占5.3%。伴随着商人群体的崛起,1904年诞生了跨行业、不限籍贯、拥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色彩的商会,其宗旨是振兴中华工商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商人群体的状况,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海外商人群体相比较,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政府对书坊刊印书籍的管理相对宽松。出版物的消费也从士大夫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出版人积极回应,开创了近代以前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明代出版物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更易推广的匠体字,即今天的宋体字,并以方册式来进行装订,更便于印刷装帧。明代的书坊以营利为目的,非常看重畅销书。书坊主雇佣了一批文人,如冯梦龙等佼佼者加入民营出版业。由于贴近市场,书坊主导的坊刻逐渐超过官府经营的官刻和文化精英主持的私刻,成为最有生机的一个。为了更好的销售,书商们在销售中使用了广告宣传的手段,版权意识也逐渐形成,不少书坊主在书上印明自己的商标,并申明翻刻千里必究。正是如此,明后期的出版业效率极高,印制了数万种的书籍。

——摘编自李伯重《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

材料二:尽管传统出版还有相当的市场,但是随着机器方式出版的流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机构的相继出现,近代中国出版最终完成了向民营新出版方向的演进。一时间民间商办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新出版日益占据主流地位,以出版内容为例,从1902年到1904年,出版的译书多达533种。

——摘编自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出版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亦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实自商鞅始。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商业政策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019-04-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瀚德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