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盹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宋朝茶事最显著的特色还有斗茶的流行,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方式,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热衷于斗茶

——摘编自刘清荣《宋代茶馆述论》等

材料二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和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摘编自《中国文化系列合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代茶文化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茶文化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茶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2020-05-2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黑龙江省实验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工商业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暴露了工商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至武帝时,引起了许多矛盾。“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被时人誉为“素封”的富商大贾,不仅经济生活侈靡,甚至真正的封君亦要“低首仰给”。更为严重的是商贾“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土地,称霸一方,越出了封建政权的规范。同时,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将汉初六、七十年来的一点积蓄,消耗殆尽。因此,经济改革,势所必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发卖……“笼天下盐铁之利,以排富商大贾”。

——摘编自刘凌:《西汉初期的工商业政策及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既有的盐业官运官销体制,开支大,弊病多。刘晏就任盐铁使后,对此前的盐法进行系统改革,其核心是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在榷(专卖)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即如《资治通鉴》中记载:“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卖)于商人,任其所之。”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和盐商同是榷盐的受益者,二者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刘晏榷盐法是切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对后代的禁榷制度及商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我国古代商业政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马林涛:《刘晏榷盐法与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之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刘晏榷盐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统治者调整工商业政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据文献记载丝绸生产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从遗址分布范围来看,黄河中下游、川蜀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丝绸业出现较早。由于生产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魏晋南北朝时的丝织物品已达20余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南移,到了宋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丝绸专业市镇在江南一带兴起。丝绸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远销海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品。丝绸贸易是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未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一18世纪,随着海外贸易的繁忙,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各国。丝绸上异国情调的图案,使得欧洲人对中华帝国的联想逐渐形象化。加上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贸易经商商人的渲染,股对中国奢侈品丝绸的爱好席卷欧洲,形成了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潮流。18世纪,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大力提倡“中国风”,使这种装饰艺术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装饰风格主要集中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中国风”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潮流的背景及影响。
2020-01-1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
2019-06-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2018-04-2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 期中试卷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苏州“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在商人的引领下,城市成为时尚的策源地。服饰质料由朴素而追求锦绣绫罗,颜色由黯淡趋于鲜艳明丽,样式奇异翻新,一向为人君至尊的团龙、立龙也成了百姓衣服上的花纹。饮食讲究新鲜精致,追求花色名品。《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杭州地方,居人“踵事奢华,增构屋宇固亭,穷极壮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但丁的《神曲:地狱》中也看得出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奢侈品往往与荣耀、地位、声望等联系在一起,封建贵族附庸风雅、以奢侈为荣,普通百姓也喜欢效仿贵族。昂贵精美的服饰、豪华宏伟的住宅、奢侈美味的饮食等物质生活让人们尽显奢侈之能事,充分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消费能力的提高,更是个人取得成功的表现I,这股潮流从意大利发端,涌向整个欧洲,又从欧洲席卷了世界。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传统下,奢侈品牌逐渐从意大利奢侈消费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现代奢侈品牌的前身。

——摘编自朱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消费生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杭地区和佛罗伦萨社会风貌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地社会风气嬗变所产生影响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2018-03-2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有些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与会馆主要由同一籍贯商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公所一般都是由同业商人或手工业者建立的团体,因而我们在各地相关史料记载中都常常看到冠名为“x业公所”这样的工商组织。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已,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公所建立之目的即是如此。为了维护同业的利益,绝大多数公所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行规,具体内容主要是限制同业者招收学徒和使用帮工的数目,规定统一的手工业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价格、规格和原料分配,并制定同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商会作为清末诞生的近代新式商人团体,虽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商会是不分籍贯和行业的整个工商各业共同的新式社团,早在清末诞生之初,商会内部就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除总、协理和会董之外,各商会一般都设有文牍处、评议处、考察处、收支处、庶务处、接待处等,这些机构“各有责成,各有权限”,并且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清末商会即形成总会、分会、分所层层联结的三级组织体制,分所隶属分会,分会隶属总会,相互之间宗旨相同,规章一致,组成了一个层层统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除西藏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分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很快就成为林林总总的清末各类新式社团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商人团体,拥有了独特的联动机制。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的相同属性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会出现的背景及其进步之处。

2018-09-05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百校联盟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天启《赣州府忘》记载赣州的情况:“乃今凿朴为琱,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谣,转相慕效。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所谓“凿朴为琱,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并评述英国的奢侈消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奢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