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南宋《数书九章》记载,有四个人合资做外贸生意,本钱有金、银、盐、钞、度牒五种形式……拥有度牒的合法僧人可以享受不纳赋税不服兵役的优惠政策,王安石变法时空白度牒的官方定价是一百三十贯,到徽宗前期炒到了二百二十贯。这反映了宋代
A.商业资本结构多元化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海外贸易占主导地位D.度牒具有货币职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3次组卷 | 62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①第一次热潮反映治国思想的变化
②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
③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④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区域经济发展远超都城
C.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汉族的缯、絮等日用品深受匈奴人民喜爱,匈奴的良马和毛皮为汉族人们所珍视;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入西南夷。这反映出西汉初期
A.边境贸易较为频繁B.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C.民族关系和谐融洽D.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7 . 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2020-10-15更新 | 1075次组卷 | 23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颜之推(约531 ~595)“生民之本,要当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的家训享千秋盛名,而明人的家训中则较多出现“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由此可知,明代(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趋普遍
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
9 . 唐高宗时,商贾入仕为官的实例已见史乘,当时官阶较高者不多,参加科举考试者尚无一例。安史之乱后,商人人仕人数猛增,入仕途径越来越广,且高官显要不乏其人。这反映出该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升B.政府对商人依赖加强
C.官员队伍整体素养下降D.贱商轻商观念的淡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陆羽《茶经》在评价浙东茶叶时认为越州茶为浙东最佳,不过与浙西及宣歙(安徽南部)茶相比,越州茶质量明显低许多。然而到了北宋,越州“地产茶最佳,其芽纤白而长”。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代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农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C.城镇经济的高度繁荣D.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实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