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9-20高三上·全国·开学考试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恰在此时,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场通货膨胀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普遍上涨3倍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物价从16世纪中期开始上涨两倍左右。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二   白银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流通。“用银始于闽、粤,而闽、粤银多从番舶而来”。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万历时给事中郝经说:“今海内行钱,惟此地一隅。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白银的广泛流通,大大增强了交换手段,对商业的繁荣无疑会有巨大的推动。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019-09-05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为了提高盐业的收入,对盐业实行买扑。买扑,即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此后,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宋代的盐业买扑至少在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就已经开始了,而大规模的盐业买扑是宋神宗熙宁变法以后。买扑盐业在宋代的川陕路、两浙路和江南西路存在。其中川陕路为井盐,该地区的盐业买扑囊括了产、运、销三个环节,同时持续时间最长,贯穿了宋代。两浙路和江西南路为海盐,其盐业买扑仅存在于神宗熙丰年间,且只涉及销售。

——摘编自杨永兵《宋代的买扑盐业》

材料二

时间盐业政策内容
明洪武年间至明弘治年间开中制商人向边境地区运粮,以获得政府颁发的盐引(食盐贩卖凭证)
明弘治年间至明万历年间开中折色制商人向朝廷运银,以获得盐引
明万历末年至清中叶纲盐制政府根据每年食盐产区的产量和销区的销量,确定所发之引数,订为“纲册”。然后,招商认引,额满而止

——摘编自朱宗庙《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的演变与扬州盐商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盐业买扑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盐业政策的调整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Ⅰ卷)
3 .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及开封府属各县共有23万余户,五代汴京旧城周围扩大了一倍,筑起40里方圆的新城,后更在城外建立了八个厢,神宗熙宁时汴京的都商税院年收商税达40.2万余贯,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下列对此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得益于对商品交易限制的放松
C.统一的社会环境是有力的保障D.对外贸易的兴盛是直接推动力
2023·河北邯郸·三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朝时期铜钱因正常贸易或走私向外输出极多,以致国内铜钱流通不足,发生钱荒。史载南宋时有大臣认为“藩舶巨艘……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用之异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国家贵之操柄。所得几何,所失者不可胜计矣”。这表明(       
A.海外贸易直接推动了纸币的产生B.部分官员认识到外贸关乎国家安全
C.走私活动是引发钱荒的主要原因D.宋代铜钱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下·四川成都·期末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和核心经济体,在对外贸易中保持着巨大的顺差。中国的瓷器、丝绸的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这些商品的出口换来的大量白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的贸易出口顺差。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的双向互动,见证了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且成为了明朝走向世界的纽带,使得明朝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初步架构,在世界贸易的整体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陈延轩《浅析明朝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之关系》

材料二   与此同时(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度增加,倾销地区的范围更加扩大。同时中国丝、茶等大宗商品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由于英人赫德、李泰国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致使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不断下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开始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在国内某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城乡各地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许多手工业工人和部分农民破产失业,其中的一部分成为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雇佣工人。

——据田兵权《试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演变》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表现之二,是促进了世界人种的大规模流动,世界人种的地理分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白种人跨出了欧洲,首先来到非洲,接着征服了美洲,并就此定居下来。美洲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遭到残酷地虐待与屠杀,人口锐减,造成美洲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结果,美洲出现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种汇合。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造成许多混血种人,种族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

——据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和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国在中外贸易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种流动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十年(1397年),“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明代人曾从现实生活感受的角度谈道:“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且耗日多而产日少;米与钱贱而不便大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米不能久,钞太虚亦复有泡烂;是以白金(银)之为币长也。”永乐、宣德年间,政府曾在陕州、福建等地开银矿,到万历年间更是四处开采搜刮。明英宗在解除银禁的同时,将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田赋火麦四百多万石折征银两。这一时期,不仅大宗交易用银,即便是一些很小的买卖也都使用碎银。自明代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布劳德尔教授与斯普纳教授认为,1500~1650年,仅由美洲流入的金银就使得欧洲黄金的总存量增加了5%左右、白银的总存量几乎增加了50%.但是,欧洲根本无法完全保留住它所获得的这些金银。欧洲在近代初期与两个地区(东印度和黎凡特地区)的贸易一直是入超的,直到17世纪60年代,入超部分主要是用现金,尤其是用白银支付的,如葡萄牙人每年大约要往远东运去100万西班牙达克。到17世纪,由于英国人与荷兰人也开始往东方输送西班牙白银,这种外流就更为严重了。1601~16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远东输出的银币超过了75万英镑,所有这些都是以西班牙的“8里亚尔银币”支付的。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能够成为国内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世界白银的主要流向,并说明其影响。
2021-05-09更新 | 45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50个国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8 . 材料一: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的数字得到说明。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1751-1780年的 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 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