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商业的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政府的角色定位影响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政府盐铁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政策变化后产生怎样的影响?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2)归纳材料三阐述的经济理论,并分析其出现的社会背景。
材料四 1993年——1995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3.3%以上。……此后,美国经济持续以超过4%的速度增长,2000年,经济增长率仍稳定在4%左右。……通货膨胀率从1990年的4.3%下降到1999年的1.1%,为60年来最低。1998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消失,出现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经济强劲的同时,失业率下降,从1991年的6.8%,下降到1999年的4.4%,2000年维持在4%左右,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摘编自人民版教材必修二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中克林顿政府创造的经济扩张奇迹。
2016-12-1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考模拟(二)文综历史试卷
2 . 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

材料 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分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时规定,“小民肩挑背负尺布、斗米、蔬菜、食物贸易者,地方官不许征税”。雍正时,特令各关征税,不可定求足数。1724年渝令:“后将上税课之货物,遵照则例,逐项开朗。其关前所有刊刻则例之木榜,务令竖立街市,人人共见,不得藏匿屋内,或用油纸掩盖,以便高下其手,任意苛索。”1795年山西路安府治铁税课的道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在税收定额之外多征“溢额”白银5万多两,被朝廷认为“若非腹削商民,何以得此多资”,因而革职查办。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古国,又是伦理本位国度,且王权至上,封建统治者仍然试图对手工业和商业加僎拉制;经济政策不只是纯粹的远离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满清王朝就是在这种艰难选择中走向了它的末日。

——据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和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管理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影响。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商业控制的原因,并评价清朝前期的商业管理政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对于食盐的生产,实行“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即由国家统一招募煮盐的户主,盐户负担煮盐费用,官府只提供煮盐的“牢盆”,政府收购和销售煮成的盐。设立“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对地方盐业生产和流通进行指导和监督,完全杜绝私人售卖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

材料二   明朝,北部军事频繁,军队急需粮饷,政府“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之用充矣”。此后,盐利巨大,私盐贩卖更加猖獗。“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顺治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

——摘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等

材料三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接管盐场之后,针对场盐壅积、生产瘫痪的问题,各盐务机关以公盐带头赶运、限期催促商运等方式打开销路。对盐场生产,按“劳资两利”的原则,扶持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的盐滩、井灶恢复生产,在此基础上实行统购包销,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盐商的生产积极性。对资本、人员较多及生产设备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的私人资本主义制盐企业,在资方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后,经政府批准加入公股;对分散、生产规模较小的盐场,先联营,创造条件,再实行公私合营。“一五”期间,共完成盐业基本建设投资8000万元,投资20个项目。1957年产盐827.6万吨,实现盐税收入63100万元。在这期间,盐化工产品也有较大增长,氯化钾产量5846吨,溴素产量286.6吨。

——摘编自程龙刚《新中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到明清盐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0年代新中国盐业改革的特征和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冶铁业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晚期就已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满清入关后,在废除明代各种阻碍工商业发展苛政的同时,采取一系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历经康雍乾三朝之后,清代的冶铁业在规模和产量方面有了较大发展,技术也获得了相应提高,出现了超过明代遵化炉更大规模的冶铁炉。其炉状如瓶子,底厚3.5丈,高约1.8丈,身厚2尺有余,有肩门式的鼓风设备,“下铁矿时,与坚发相杂,车以机车从山上飞掉以入炉”,清代产铁地区主要有广东、四川、广西、江西、陕西等地,其中陕西、广西基本上是清代开发的新兴产铁地区。其铁产量据粗略估算最多时达5000万斤,超过了历代铁产量,1783年,铁矿开88处,位居当年正式向清政府申报纳课的矿厂之首,铁器制造方面,广东佛山镇擅长铸选精美的铁锅用熟铁抽制各种型号的铁线,并兼制钟鼎和兵器。此外,铁钉、铁针的制造闻名全国。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弗古尼亚在1620年曾建立一座炼铁炉,毁于1622年的种族战争,1645年,马萨诸塞建立了第一座炼铁炉。18世纪,北美冶铁业变得异常活跃。1775年,北美共有82座木质炼铁炉,每座的年生产能力为300吨生铁,总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1/7。另外,有175座铁厂生产较为柔软的铁条。在美国革命前的10年中,从北美殖民地输往英国的生铁和铁条价值约为5000英镑。

当时英国本土冶铁业规模有限,因而鼓励北美殖民地发展炼铁业;但同时不准殖民地进行铁制品的加工,以免冲击英国国内工业。1750年英国制定《炼铁条例》,禁止殖民地兴建加工铁制品和炼钢的设施。不过,这条禁令并没有完全阻止北美殖民地铁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在马里兰、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大约有100个以上的钢铁制品生产地,其产品在北美市场销售。

——摘编自刘绪眙、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1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清初冶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清初和北美冶铁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冶铁业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州的会馆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兴盛于清朝康乾年间,是时“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五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讫于晚清,苏州会馆共约50所之多。这些会馆大部分由工商业者(民商和绅商)创建,如钱江(绸商)会馆、仙翁(纸商)会馆、东越(烛商)会馆、大兴(木商)会馆、武安(绸商)会馆、毗陵(猪商)会馆等;其次还有地方官员与商人合建的会馆,如岭南会馆、三山会馆、江西会馆、吴兴会馆、安徽会馆等。

                                                       ——摘编自吕作燮《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材料二   苏州商务总会创立于1905年,为全国著名商会之一,1914年,成立商事公断处,仲裁商人间商事之争议。1914年7月至1919年5月,该公断处总共受理各类商事纠纷案39起。苏商总会于1916年按照《商会法》之规定,改组并制定《苏州总商会章程》,规定“凡在苏州商埠范围内经营商业,开设商店,民国商法视为有能力者,经众认可,均得为本会会员”,“每选举时,一选举人一选举权”。1919年5月18日,苏州总商会议决“本会各商愿为政府后盾,不用日货,并应提倡国货”。苏州商会还组织商人参加外国商品博览会,积极出面为工商业者办理创新产品的申报手续,协助治安防疫事宜,参与娱乐行业管理,整顿钱债积弊,协调捐税征收等。
                                                       ——摘编自朱英《民初苏州商会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州会馆的特点,并简析苏州会馆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会馆相比,苏商总会有哪些方面的进步,并对苏商总会的活动予以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狩四年,汉武帝下令将盐铁经营完全收归官府,实行专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对于盐业,由公家供应煮盐器物,由私人自费煮制,产品全部收归官有,按盆付给煮制者工价。对于冶铁业,由官吏指挥徒卒从事铁矿开采、矿石冶炼、铁器铸造,铁器全归官有。汉武帝元狩五年规定:“敢私铸铁器卖盐,钛左趾”。……有敢私铸铁煮盐者,处以刑罚,并没收其器物。为管理盐铁的生产、转运、专卖,政府在各地设置了盐官三十七处,铁官四十八处,盐铁官多由过去的盐铁商人充任。
        盐铁专卖有效地解决了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为汉武帝“外事四夷,内事兴作”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证,对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巨大的财政收入,是以对从事盐、铁生产的劳动人民和刑徒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为基础的。财政的富裕,也助长了汉武帝时期皇室的奢侈浪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盐铁专卖政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盐铁专卖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62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15个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两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钢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
如何稳定货币体系的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变得更加尖锐起来。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武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但由于中央无法控制铸钱的质量,导致郡国五铢有重蹈覆辙的危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所有旧币,销毁各郡国铸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新的“三官五铢”钱。通过这次彻底的货币改革,汉朝的币值稳定下来。                 

——摘编自张金一《汉半两到五铢钱的变迁》


(1)根据材料,说明汉初轻钱、恶钱泛滥的原因和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现货币官铸的影响。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明代与西北少数民族实行茶马互市制度。朱元璋洪武(1368~1398年)年间实行了金牌制度,使中央政府有效地控制了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在当时,金牌具有法律作用,任何个人是不允许染指茶马贸易的,民间贸易在严厉取缔之列:“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明初的这种规定得到了严格执行,对舞弊走私者严惩不贷,即使对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巡茶御史刘良卿说:陕西地区设立三茶马司以收茶易马,“虽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以系番夷归向之心”。

材料二   弘治三年明廷接受御史李鸾的建议,允许西宁、河州和临洮三茶马司招集商人运茶,只是规定每位商人运茶不得超过3000斤,而官府收缴其中的40%的实物,剩余部分则允许商人自由出售。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承认了民间民族贸易的合法性,茶马互市中的“民市”也就名正言顺地有了一席之地,对于政府来说也是有坐收其利之功效。明朝中叶以后,日益兴盛的民间茶马贸易,成为各族贸易往来的主流。

——以上材料均摘自《政府专卖制度及其漕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期“茶马互市”政策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以后“茶马互市”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