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千米,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摘自《国家地理》

材料二   “……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市,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摘自《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上

材料四   (宋高宗)谕大臣曰……又曰“广南(广东南路)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海外各国商人),夷人肯来,动辄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哪座城市?与唐朝长安相比,该城市有何发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出现的新的生产关系以及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4)材料四中“广南市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材料中称外国商人为“蕃商”“夷人”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怎样的心态和思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江南市镇到南宋时掀起一个发展热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形成颇为密集的区域分布网络。更值得注意的是市镇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草市将农家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镇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区域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农家庭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以维持生计,如镇江府有专门种植果蔬的农户,平江府城郊有许多专事菊花种植和盆景制作的“花户”,手工业领域则有专门从事纺织业的“机户”和“染户”等。

——摘编自陈国灿《南宋江南市镇与农村城镇化现象》

材料二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附近农村中的农副产品和原料运到市镇上出售,市镇中手工业产品推销到附近农村中去,市镇成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商品生产的规模扩大,分工协作更加细密,形成了拥有自由雇佣劳动者的作坊或工场。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逐渐改变了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社会风尚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发生了变化,而变化则大都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边远广大乡村扩散。

——摘编自方如金《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江南市镇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ニ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カ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市镇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汴梁城因为坊市制的失效,商业的力量必然引导着人们竞相开设商铺、侵占街道,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980年八作使(官名)段仁诲修天驷监筑了一道垣墙,侵占景阳门街,宋太宗大怒,“令毁之,仁诲决杖”。1090年给事中范祖禹上书:虽然“百姓多侵街盖屋,毁之不敢有怨”,但“有司毁拆屋舍太过,居民不无失所”,要求皇帝下旨,“无令过当拆屋”。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上海宜乐里是典型的老式弄堂,毗邻租界,房主是买办郑伯昭,委托英国商人白兰德挂牌出租。1924年,因屡次增租遭到房客反对,以重建高档房屋为由,要求房客迁出。一些房客提起诉讼,并申请了政府的公告,要求在诉讼结束前,房主不得擅自强拆或胁迫房客搬离。白兰德公然撕毁中国官方告示,并声称是伪造。二人见中国官方并未深究此案,便带领租界工部局巡捕武装强行拆除。

——摘编自杨美《保“家”与卫“国”:1920年代上海宜乐里案研究》

材料三   195410月北京市委在《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中,明确了“对城区实行重点改建的方针”。19552月市房地产管理局制定《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城区土地工作须知》,对城区建设用地拆迁安置做出了具体规定。只要涉及拆迁工作,市政府都要召开协调会,设置专职工作机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安置方法,极大地满足了拆迁户的要求,保证了首都旧城改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摘编自陈光《20世纪50年代北京旧城改建中的拆迁与安置工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汴梁和近代上海宜乐里拆迁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北京市政府拆迁的特点及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