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各地经济发展颇不平衡。因此,经济区划便成为古代沿革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课题。《禹贡》早已肇始其端,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五服,开始了全国经济区划的尝试。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并依据多种因素进行划分,使经济区的研究日臻完善,经济区划实际上已定雏形。

——摘编自罗文《从〈禹贡〉〈货殖列传〉看古代经济区划研究》

划定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一个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划定的依据。(要求:经济区划定合理,史实具体,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2024-04-05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关西、关东、江南及龙门——碣石以北四个经济区。关西、关东(“关”指崤山和函谷关)是天下财富的生产地与聚集地,江南(长江中下游南岸)一带维持着农业生产方式,龙门——碣石以北(塞北)基本为畜牧业生产区。这可以说明当时
A.经济发展深受环境影响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政府经济管理水平提高D.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许倬云的分析主要强调,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A.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平衡发展D.缓解了边境的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秦汉社会经济史》一书中载有:“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砦窳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之一都会也,豫章出黄金,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男耕女织成为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B.南方经济发展呈现地域特色
C.人口大规模迁移推动江南地区开发D.自然资源丰裕促进商业繁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据如表可知,当时
西汉末各州人口密度表(单位:人/平方公里)
州名人口密度州名人口密度
兖州103.51幽州9.29
豫州92.04朔方7.83
青州80.79荆州7.57
冀州80.17扬州6.15
徐州58.70益州5.44
司隶42.95凉州3.92
并州14.31交趾2.76

A.地方豪强势力壮大B.社会矛盾尖锐C.区域发展差距明显D.土地兼并严重
2022-02-08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B.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
C.农耕技术的不断提高D.由北向南的开发过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南宋时,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三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
B.清朝湖广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心
C.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4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比较图

材料二长江水系“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是连接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化程度高,在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合作、港口联盟、创新协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一带一路”战略重点是突破国家和地区障碍,可将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经验推广、复制到“一带一路”等区域,加强多边或双边区域合作;长江文化异彩纷呈,自古以来开放进取,主动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辐射内陆,走向海洋;改革开放后又率先实现从封闭型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仍然是一路一带的重要纽带,在一路一带的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

——摘自郁鸿胜《贯通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1)根据图4和所学知识,比较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有哪些不同点?长江文化自古以来就比黄河文化更具有开放性,请分析原因。

(2)根据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江流域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你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有何认识?

2018-05-25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一中2018届高三5月测试文综历史试卷
9 . 司马迁认为,下图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该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B.该地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
C.该地区农业发达,均田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D.该地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劳动力获得补充

10 . 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历史的沉淀、感受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1)对比唐朝,宋朝的商业活动有何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在文学上有何体现?

材料二无论是旧的圣道还是新的科尔索大街,罗马的轴线总是畅通无阻的,都是一条供人流通的大道。它的纪念性,是靠坐落于两边的建筑和活动于其上的人共同来完成的。

要穿越北京的中轴线?你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故宫、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这些新老建筑被有意识地安排在中轴线上,你要一次一次绕开。然后,如果没有这些建筑,也就没有北京的中轴线——这条轴线,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引导人向中心建筑致敬的。

——摘编自杨煦《城市轴线——西方与东方的对话》

(2)对比罗马与北京轴线的形态,反映出东西方城市建筑的何种不同理念,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至清嘉庆年间湖北汉口、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滥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四法国人傅立德在《上海法租界史》“告读者”部分写道:“尽管这部著作是如此不完善,但至少有一点好处,使读者知道我们国家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惊人努力。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它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

(4)依据所学知识,该书大约出版于何时?“自己的独立生活”是指什么?

2017-04-1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天津市红桥区重点中学八校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