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1)材料一所示的北方少数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的?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图中所示的中原汉族为什么迁往江南?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2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要求:比较图1、图2,分别提取一项有关唐朝、明朝时期人口分布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1-06-02更新 | 29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图1、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清)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部分摘录表。由图可知
A.文化重心逐步由北方向南方转移B.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国家统一促进士分布更为合理D.北方教育水平始终高于南方
2021-02-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下面两图分别为现代学者研究的唐朝主要诗人及宋朝主要词人在现代地图上的分布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两图,提取一项有关唐宋诗人(词人)分布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同学根据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发展史》给制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人口密度图。这幅历史地围反映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
2020-09-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

材料二 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
开元
户数
68 09319 19055 40414 06234 38113 51312 33030 754477
元和
户数
100 80838 61891 12946 11641 02518 04718 00035 571889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7 . 下图是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人口迁移
A.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B.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
C.使民族矛盾趋于缓和D.巩固了西晋的中央集权
2020-11-24更新 | 634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如图为唐、宋诗人分布图,由图可知,诗人数量、布局发生明显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政府日益重视教育B.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C.符合市民阶层需要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2020-03-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农业、农村经济、农业思想类材料题

材料一   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进入明代后,发生了变化。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已成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明末刊本的《地图综要》内卷“湖广总论”记载,“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宜,非有他比。”于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摘自《商君书·农战》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远,而道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待水陆路涂既辟”,“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四   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渗透导致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其中,最早受到冲击的就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


——依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绘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产粮中心经历了那2次转移,并分析转移的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三中农业思想的同和异,分别说明两种思想主张的目的。
(3)从上图反映了三个阶段的信息,请说明第一、二阶段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及其原因。
2020-01-1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