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在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的北方混乱,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不少于70万人,滞留山东境内的达20万人。北方农民的南下,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南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人口亦有较大增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出现了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按“黄册”登记的户口,户达16 052 860,口达60545 812,每户平均3. 77口。康熙五十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

——摘编自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

材料二:

说明:隋612年的数据是偏走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是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因为处于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有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并说明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历史时期,就“人口、耕地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
2 . 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平原曾修郑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史记》记载:“关中膏壤沃野千里”,然宋以来关中平原鲜有新修灌渠,原有灌渠也多荒废无用。该变化反映了
A.政治中心南移影响水利工程建设B.黄河流域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大
C.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了区域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
3 . 《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B.自然条件优越
C.劳动力充足D.技术先进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田水利、工商城市、水运交通都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下列记载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关中自汧、雍以东至(黄)河,膏壤沃野千里”
B.“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
C.“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D.“燕(地)……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宋辽金夏元史》记载∶知南宋增赋,较正供不啻数倍,而南方富源尽辟,始能供此重敛,亦可互参焉。据此推断,南宋
A.赋税徭役最为繁重B.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C.江南地区商业发达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 . 一位大食商人沿着下图所示的海上贸易路线,来到当时的中国游历。可以看到的场景有

①可以在当铺中通过抵押实物等获得小额的贷款并可进行货币的一般兑换
②发现北方以粟麦为主的早田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田两种农业技术体系
③有些宗族会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对族中贫困者资助
④可以使用纸币购物,且发现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的重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2-03-05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市书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起始考历史试题
7 .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二》记载;“国家建都河汴,仰给江淮,岁漕资粮,溢于汉唐。一经制之素定,有常守而不渝。六路所供之租,各输于直楚;度支所用之数,悉集于京师."这说明北宋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是
A.开封发达的水陆交通B.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C.推动南北的民族融合D.躲避北方少数民族侵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