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汉代晁错《论贵粟疏》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晁错意在
A.指出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危害
B.主张实现农工商的协调发展
C.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政策调整
2 . 战国时期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的商业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3 . 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
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
4 . 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
C.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6 .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况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7 . 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农抑商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D.南方经济衰弱
8 . 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政策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①实行“海禁” ②推广农作物 ③鼓励垦荒 ④对商业征收重税
A.①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③④
2017-11-0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D.巩固封建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