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下面是乾隆年间对涉外船只部分货物年携带量的规定情况表。这一规定
往日本下南洋
物品名绸缎二、三茧糙丝土丝二茧糙丝
33卷计1200斤携带量1200斤1000斤1000斤
A.协调了国内外市场矛盾B.规范了涉外商品的贸易
C.保证了远洋航行的安全D.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2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发展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2021-05-24更新 | 1139次组卷 | 60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观念;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据此可知,清朝的外贸管理理念
A.对社会转型产生不利影响B.有利于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
C.纠正了明代"海禁"弊端D.直接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第一次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理由

材料二   (1792年)马戛尔尼希望与帝国政府就通商贸易的若干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事项包括:开放新的贸易港口,取消广州通商的种种限制,向北京派驻外交使节,……帝国政府一口回绝了英国使节的全部要求,……

——《1750—1950年的中国》


(2)指出材料二中马戛尔尼的要求所反映的当时世界和英国的经济特征。试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清王朝拒绝英国通商要求的原因。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于1972年驱逐了蒋介石的代表,正式邀请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有关部门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今天,我们却发现,中国是如何突然和固执地从本国迈进世界的门槛的。经过了长达15年的谈判,在2001年11月10日,中国真正意义上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入世”十周年》


(3)依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对世界市场的态度有何变化?试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就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0-09-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宝坻一中、静海一中、杨村一中、芦台一中、蓟县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l8世纪中期英国能“控制世界”的标志及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   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刀”;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材料三   “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指出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目的的根源。
6 . 15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材料二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状况,并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梁启超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3)中国为融入世界市场,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①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②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③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
2020-02-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塘沽一中、汉沽一中、大港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此类法规
A.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B.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
C.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D.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商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影响?
9 . 1792年英国派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王的真诚心意。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信函译文称:英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这表明当时
A.两广总督用中国传统天下观解读马嘎尔尼使团
B.两广总督具有代行对外交往的权力
C.中英的交流还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适应过程
D.中英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严重阻碍相互交流
10 . 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变
B.顺应了积极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
C.朝贡贸易已被民间海外贸易取代
D.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