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从北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北大西洋西岸。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转移的原因。
(4)综合以上原因分析,概括影响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变化的因素。
2019-05-0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2019届天津红桥区高考二模-历史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l8世纪中期英国能“控制世界”的标志及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   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刀”;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材料三   “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指出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目的的根源。
3 . 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B.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4 . 要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平稳有序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好农业。工商业内者之间的关系,优化各行业之间的结构,努力促进各行业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对我们的启示。阅读材料,回各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阐述了商鞅怎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对秦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

材料三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2018-05-2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天津市宝坻区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试卷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宋朝被赶出中国的北部并在长江以南的杭州重新建都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宋朝比大多数中国其他朝代更倚重商业税收,因而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当时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宋朝为出口贸易发展起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江西的景德镇因精于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南沿海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略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二是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诱导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财货”,“北至辽东,南抵浙、东粤”,“无岁不被其害”。明太祖为了巩固国防,“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其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并简要评价。
6 . 明清海禁政策的主要危害包括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 . 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8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9 . 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4)简谈英、美、法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2020-03-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塘沽区2013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实施该政策与同期欧洲主要国家做法大同小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