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鼎革之际,有不少“不肯事清”的中国人,跟随海外贸易的航路逃往国外。清初,清统治者将这些不肯事清的所谓“汉人”的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的“莠民”和“自外王化”的“弃民”。“华侨入海,非奸则盗”“不是通番,就是叛逆”。为防止沿海人民出洋增强寓居海外“汉人”的力量,清政府对海外贸易及华侨出入国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对于荷兰、西班牙等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大肆屠杀华侨的暴行,清政府不闻不问。

——摘编自许肇琳《试析清代前期华侨政策及海外移民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秘鲁等地的华工及华侨受到大规模的、骇人听闻的迫害,清政府立即与秘鲁、西班牙政府进行交涉,并派出容闳等官员前往该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并于1874年与秘鲁订立“查办虐待华工专条和商约”,使西班牙等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随着与海外联系的加强,清廷特别是洋务派逐渐认识到:侨居海外的华侨绝大多数都是被生活所迫才出国的。他们虽侨居海外,身在异邦,却心系祖国。在新加坡,“华民十五万,富甲各埠,除衙舍公产外,所有实业,华人居其八,洋人仅得其二”。1905年,陈宝琛发起组织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南洋华侨投资就达200多万元。

——摘编自韩小林《论清代华侨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初期与晚期清政府对待华侨态度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华侨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离开北京前起草了一份信件,将英国政府及东印度公司委托他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转达给乾隆皇帝。要求如下(部分)

(英王)“为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使英国商船到彼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以居住商人。”“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英商运往广州货物,赐予免税。”

——摘编自《清史编年》

材料二 乾隆皇帝给马嘎尔尼的答复信件如下,(部分)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拨阅表文,词意肿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提出的要求和乾隆皇帝的答复分别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提示:分别从原因、内容、评价三个维度分析。
2021-05-08更新 | 31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这样论述“康乾盛世”:康雍乾三位皇帝对中国的历史贡献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物产丰饶、国家稳定,对分裂势力不断围剿等。但政治上不开明,贪污腐败上行下效,文化上也十分落后,科技更是一片黑暗,再无影响世界之发明。进而指出,康雍乾时期的政治稳定是以牺牲中国发展机遇为代价的结果。所谓的繁荣也是停滞的繁荣,不是发展的繁荣。

——摘编自周思源《百家讲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中外关联,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不得照搬原文表述。)
2021-01-27更新 | 478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政府依然推行重商主义。为保障毛纺织品出口,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禁止羊毛出口,又禁止工匠和技术工人移居国外,并长期禁止纺织机械及其他设备出口。为避免外来竞争,1700年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丝绸及印染棉布进口,这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造成重大打击,但却促进了国内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口商品的高关税相对应,英国政府又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以推动对外出口。18世纪末,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自由贸易政策,80年代英国与宿敌法国签订了一份自由主义的商业协定,赋予两国在欧洲商业和贸易中的完全自由。

——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英国通史(四)》

材料二   清朝满族当政,以少制多,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坚守重本抑末政策,但康熙也提出“恤商”和“利商便民”口号,清延长期对待工商业既不提倡,也不大禁。清朝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给官营手工业者自由,放弃明代官矿政策,允许商民开矿。政府财政税收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商帮为政府和皇室专卖物质,并兼营典当、汇兑等业务,势力经久不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家财税长期主要来源于田赋,海关收入比重在1753年四口通商时所占岁入税额仅四十分之一,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另一方面进口商品除了铜、铅就是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对外贸易没有建立在自身迫切需要之上。

——摘编自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8世纪中英工商业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前期的工商业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在儒家“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几乎覆盖亚洲全境的朝贡制度。在政治上,中国与这些国家是一种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在经济上则通过朝贡贸易进行文流。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就定下两项对外政第:对海外国家不得加以攻打;不得利用朝朝关系谋利,朝贡贸易不可与私人海外贸易相混淆。但到了明中期以后外部威胁日益严重。16世纪后期日本企图“率兵扫平朝鲜,更收朝鲜兵马,席卷明国四百余州”:越南攻扰云南边境,暗中支持边境土司发动乱;缅甸万历年间发动对云向的攻击,在三十年的战争中以明朝失败告终;葡萄牙窃占澳门,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地区,后来荷兰侵占澎湖、台湾:而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

——摘编自《火枪与账薄一一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概述内容,简析原因、影响,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不断“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倡导“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他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同文指算》《经天该》《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也掺杂了不少宗教神话。他还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西方世界。
——摘编自《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二 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外两患自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针中。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
2016-12-12更新 | 4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西太原高三模拟(三)文综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皇帝即位后的第五年(1740年),发生了荷兰人屠杀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华侨的红溪事件”, ……屠杀持续了半个多月,一万多名无辜华侨的鲜血染红了巴城的溪流,故人们称这次惨绝人寰的事件为红溪之役。翌年,福建巡抚将此事奏闻于朝廷。皇帝宣布: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材料二 在(山东省)巨野县,当地人民于189711月攻打磨盘张庄德国天主教堂,杀死德国传教士2人。……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又逼迫清政府惩办凶手,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赔偿教堂损失”。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侨,足有百万之众。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远东之后,海参崴等地的局势也开始不安……1918年,协约国各国也在积极磋商出兵干涉俄国内战,北洋政府也不甘落后,与协约国列强展开外交交涉,表示中国将随同出兵西伯利亚,自应一致派遣一二千人,并以保护领馆、侨商。与此同时,北洋政府还筹划利用这一良机收回被沙俄强占的一些主权,包括中东铁路的控制权。22 日,北洋政府正式发表出兵宣言,陆军第九师抽调了相当于两个团的总兵力,人数达4000 ……主要使命就是确保海参崴双城子绥芬河的撤侨通道。中国军队的到来,大长了华侨的志气……在驻俄部队的壮威下,……1918-1919 年就抢运出万名被困华工。

——摘编自《文史博览》(201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皇帝为何认为中国侨民被杀是孽由自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德两国护侨行为有何异同?结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17-10-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康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