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1 .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A.宗藩体系不断扩大B.朝贡贸易具有一定规制
C.海禁政策名存实亡D.商品贸易交易程序严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众学者对广州“一口通商”的原因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清政府不希望国门洞开,害怕外来“异端邪说”动摇老祖宗的思想与政治统治;

二、广州远离京畿,天高皇帝远,向有海外通商联系传统,朝廷顺其自然,控制利用,且获大量税收,充实国库;

三、广州港乃河海港,远出可攻、近来可防,从外洋到内港有6道炮台防线可抵御外舶闯关,不像宁波等城市完全暴露在敌船的军事火力之下;

四、江浙一带乃北京粮食及其他物资的主要产地和供应地,不宜与外商直接联系;

五、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形势,对商业贸易于国民经济的意义没有认识,总以为天朝“地大物博”可以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

——摘编自杨宏烈、陈伟昌著《十三行历史街区的沧桑沉沦》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材料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原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5-06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全省统考历史试题
3 . 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     
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B.国家治理应因地制宜
C.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D.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
4 . 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 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 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A.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B.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明清的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颁布上谕,令“外洋红毛等国番船”“番商"只能在广东通商,不得再赴浙江、江苏等地。这一政策(     
A.断绝了中外贸易往来B.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
C.废除了朝贡贸易体制D.防止了白银持续外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嘉庆时期,政府规定行商之间,联保具结,彼此必须为对方承担相应担保责任,同时,还要求沿海各地方政府必须对拖欠外商债务的中国商人予以重罚,“拖欠夷债者,以示重法,所以示调剂之平”。清政府这些举措意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保障外商政治权益C.维护对外贸易秩序D.完善沿海经济立法
7 . “船队必须持有礼部颁发的通行证,才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的港口上岸,一面进行贸易,一面等候朝廷的入京许可。一旦获得许可,船队便在官员护送下前往京城,下榻会同馆。(船队)在向朝廷递交国书、贡献方物后,携带的货物才可以在会同馆附近进行交易。”该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贸易B.唐朝汉志商道贸易
C.明期的朝贡贸易D.晚清通商口岸贸易
8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规定只准在广州一处向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经营外贸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这种政策(     
A.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联系
C.堆护了清政府长治久安D.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马戛尔尼来华使命的失败是由于他触犯了广州商人和官员的既得利益。由于利益极丰,东印度公司在其最后几年中又格外小心,因此广州的商业体制不论西方人做出何种外交努力都是依然故我。”材料中广州的商业体制得益于(     
A.重农抑商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朝贡贸易D.经济重心南移
10 . 乾隆二十四年,颁行“防夷”措施: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规定的行商的商馆中;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这反映出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2022-07-23更新 | 460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