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乾隆年间进出广州港口的商船,经商做买卖都婴通过广州十三行,比如外国的商船带来的西洋货物,并不能直接上岸买卖,而是要通过广州十三行,中国商人的茶叶.丝绸等想要出口,也同样需要通过广州十三行。可见,广州十三行
A.加快了中西交流B.顺应了世界潮流
C.维护了国家主权D.垄断了中外贸易
2 . 18世纪末,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显示英国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乾隆皇帝不仅没看出来,反而认为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不妥,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这表明当时
A.中英两国利益冲突加剧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英国经济实力超过中国D.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外交
2021-01-07更新 | 265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州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020-12-29更新 | 746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4 .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别名“洋货行”“洋行”,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誉。下列关于“十三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现出清政府在新形势下逐渐开放B.折射出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
C.极大地促进了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D.由清政府任命“十三行”官吏加以管理
5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020-10-01更新 | 540次组卷 | 24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写道:“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朝贡贸易成为外贸主流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背离现象
C.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D.明代政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8 . 某学者认为,清代朝廷屡施“海禁”,即使允许海外通商,也把它当作“朝贡贸易”或是“恩及夷邦”的皇威体现。官方控制的外贸只是被动的待客上门交换,非官方的私人贸易成为“非法”的走私行为或限量限品种的有限交易。这反映出,清代“海禁”(     
A.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B.旨在维护国内正常的商业贸易
C.以稳定农业为根本的出发点D.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9 . 清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宣布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
A.统治者对世界大势有清醒认识B.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C.统治者有限制地开放“海禁”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10 . 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