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明朝法律规定,“若好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这一规定(     
A.是为了防止沿海军民私通敌国B.旨在限制朝贡贸易的发展
C.杜绝了中国与外国的海上贸易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受到海外市场的拉动,但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却遭到明清统治者极其顽固地抵制。清代初年,政府规定:私自经营进出口贸易者一律处死,货物全部没收。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格规定“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夏燮的《中西纪事》中也记载了当时“洋行据为垄断之利,诛求不已,串通官吏,税费日增”,各种货物的税率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存在“向来人要税,货也要税”的现象。18世纪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以外交手段与中国建立贸易交往关系的诉求,清政府却认为西方商人是慕华而来,倾心朝贡,广州知府蓝鼎元便指出“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的严重问题。

——摘编自刘玲《明清之际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其丧失》

材料二1890~1912年,全国资产万元以上的纺织厂有25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21家,当时“妇工、童工的劳动已经成为新式工业尤其是纺纱的重要力量”,家庭手工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华侨在国内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如厦门工业80%~90%的厂家都是华侨投资或与华侨资本有关,厦门的裕昌米粉厂每月出产的10余万斤米粉还大批配运至南洋各地。1920年,厦门地方人士发出开辟马路的倡议,成立厦门市政会,负责工程审议和筹款,进行马路建设。据1930年统计,泉、漳两市共计有泉国公司、泉洛公司等23个汽车公路公司,行车里程达1691公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在全球尤其在东南亚经济圈中的战略影响愈益广泛。

——摘编自张莉《近代华侨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区丧失经济发展机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期我国大力创新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3 . 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D.外贸繁荣促使政府对外开放
2021-03-19更新 | 325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   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写道:“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朝贡贸易成为外贸主流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背离现象
C.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D.明代政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6 . 清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宣布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
A.统治者对世界大势有清醒认识B.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C.统治者有限制地开放“海禁”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旅游,我的朋友对我说:外国人来是看我们的“古代化”。外国科学家说中国有“三宝”:长城、兵马俑和汉字。“三宝”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长城”是伟大建设能力的象征,也是“封闲”的象征(外国人叫它“大墙”),“长城之国”就是“封闭之国”,不但整个中国围在“大墙”之中,每一座房屋、每一个街门、每一所学校,没有不是四西被高的图墙围住的,有形的围墙以外,更多无形的围墙,围住了思想:“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从艺术看,这是珍品,从历史看,这是暴政的遗迹;“汉字”是伟大文化传统的象征,不是现代文明的利器。

我的朋友说: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封闭”要改为“开放”,开放要开放竞争和开放思想:“专制”要改为“民主”;“教育”要摆脱“教条”,既要摆脱古代教条,又要摆脱现代教条。这等子说要拆除长城,打破兵马俑,否定汉字神秘感。

——周有光《中国有三宝》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禁令,但仍规定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办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通过行商卖给外国人的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松弛但有诸多限制
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D.正缓慢地走向对外开放
2019-12-01更新 | 382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九江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C.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D.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2019-07-24更新 | 271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概述内容,简析原因、影响,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