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材料三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组继续“海禁”政策。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1)材料一中的“本”和“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材料二   1918年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还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还是无暇东顾。大约到1922年才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但已具规模的民族资本在竞争中仍很活跃。结合材料二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一种观点认为“黄金时期”是19121919年,另一种观点认为“黄金时期”是19121927年。


(1)结合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做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2022-04-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疏勒县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具有强大竞争力,是以沿海居民造作皆洋船行销,岁收银钱百十万。康熙七年(1668年),郑氏退守台湾,广东松弛海禁。康熙八年(1669年),沿海居民复界。三藩之乱平定之际,福建、广东督抚上疏,废除海禁、准民出海。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台湾平定,沿海居民复归故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总领本省海关口 岸。自开禁后,每年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禁止南洋贸易,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

——摘编自《康熙海禁》

材料二   邓小平认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利用外资是发展社会生产 力的有力手段,我国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吸收包括由资本主义创造的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指导下,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国际化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深度推进。1978—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0.78%提升到6.7% ;吸收外资连续15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对外开放优化了世界经济格局,拓宽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最终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受益。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朝对“海禁”的态度。简析康熙朝“开禁”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原因。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元璋时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6 . 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B.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C.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D.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
7 . “尽管郑和的远征确切地表明,中国人拥有控制海洋的技术和财力,但……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无力向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皇帝的敕令挑战。”造成“无力挑战”的根本原因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C.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8 .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材料突出反映清初实行
A.“工商食官”制度
B.“海禁”政策
C.专卖制度
D.“重农抑商”政策
9 .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19-08-11更新 | 418次组卷 | 48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乾隆中期开始,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客观上延缓了近代化起步
B.避免了西方疯狂的殖民侵略
C.根本原因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D.表明中外贸易中国处于入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