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2023-03-29更新 | 485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考班)历史试题
2 . 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所获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重要来源,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因此广州有“天子南库”之称。这种现象
A.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B.表明闭关锁国未影响外贸发展
C.说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广州D.为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2022-01-21更新 | 791次组卷 | 1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仍楚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十四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三年,因两广、浙江、福建军民“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又诏令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楚,二十七年“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命礼部严禁绝之”,三十年“申梦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永乐元年(1403年)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摘编自《明实录》

材料二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也。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三 (云南思茅)洋纱一项,进口全无。访闻商人,恐洋纱通行,至碍棉花生理。本地土民多以纺织为事,借养家人。

——《一八九九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


(1)写出人民版必修二教科书对“海禁”政策的定义。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定义的一处可商榷处,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二、三作为史料的局限性。
4 . 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起,清朝规定通商口岸只限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又为公行所垄断。公行不但负责输入货物的评价及买卖,而且成为清政府与外商的传递机关。凡货物的纳税、报关,均须由它经手;外商向中国政府陈诉,亦须由它代呈,否则,清政府不予受理。清政府对于外人的生活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一种特殊机关,它既具有商业的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的职能。

——摘编自朱杰勤、黄邦和《中外关系史辞典》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以1861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这一机构总揽外交(对外交涉:如教案、出使之类)以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制造、矿物、交通、海防、边务等各方面大权。在此之前中国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分别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这种机构体现了天朝体制居中驭外的命意,本身就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为前提。但是,新来的外国人用大炮两次向中国说明,他们不是贡使。于是中外交往的机构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广州十三行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变化所体现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018-06-09更新 | 14001次组卷 | 122卷引用: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6 .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2018-05-13更新 | 234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藩志》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仅居其后,其次是金、酒、银、铁、米、糖、漆器,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包恢在《敝帚稿略》卷一中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早期中国帆船更喜欢在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商人交易,后期中国船也乐意到印度的港口与阿拉伯人交易。13世纪及此前很长时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已形成三个有连锁关系的海上贸易圈(同时也是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摘编自黄纯艳《论宋代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   据统计,在1721年至1740年,英国人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的货款,94.9%是以金银币偿付冲抵,真正以货易货的份额很小。入华白银的最大来源地是美洲,秘鲁和墨西哥两地的银产量在16世纪时占世界产银总量的73%,17世纪占87.1%,18世纪占89.5%。到18世纪末,长期的过度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委员会发现:“广州银元奇缺,这是近几年来从中国运出白银而又没有相应银元流入这个国家的必然结果……”因为拿不出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交换,到19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鸦片战争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海贸易体系”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