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
2022-06-05更新 | 1953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2 . 嘉靖三十四年,金都御史张濂上疏:“臣颇知海寇始木,始以海禁乍严,遂致猖獗……相机稍复海市之旧,不惟散已聚之党,而滨海穷民假此为生,又足以收未溃之人心。”这表明
A.海寇的出现导致海禁的推行B.当时出现开放海禁的思潮
C.政府意识到海禁的种种弊端D.海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现代著名学者在他的一部论著中从六个方面论证了晚明(15731644)出现的大变局。该论著的目录大致如下,事实上晚明时期国家的许多方面的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录
第一章“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第二章卷入全球化的贸易浪潮
第三章江南市场: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五章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第六章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晚明大变局”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求标题具体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雍正年间,朝廷颁旨同意两广总督严禁海运的奏请。海运贩茶至暹罗的福州民间商人立即向闽海关衙门呈明其利益诉求,表示不愿封海。朝廷认为“暹罗(泰国)等国入贡有年……骤见禁止,势必心生疑惧”,如果停止海运,“无业穷民,转致无从约束”,裁定“仿照旧例,准其装运出洋”。上述情况表明
A.清朝从雍正开始逐步放弃海禁政策
B.清朝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
C.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成为普遍现象
D.雍正时期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83年,清廷复准福建、广东,许用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出海贸易,并设满汉海税监督各一人。这一政策
A.限制了朝贡贸易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解决了满汉矛盾D.促进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6 . 17世纪晚期,清政府相继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其主要职责是“执掌水陆通商货税”,同时还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清政府规定,一切商民货物,俱由海上船运,赴(海关)监督纳税。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逐渐实施有限经济开放政策B.严守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D.力图开拓东南海疆
7 . 1394年,明太祖下令:“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这反映出明太祖禁止私海外贸易旨在
A.活跃国内商品经济B.安定沿海社会秩序
C.防止外来思想渗透D.加强官方贸易垄断
8 . 1757 年,清政府认为“浙民风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从此直至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广州就成为西方国家从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史称“一口通商”。当时广州所有进出口货物都经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买 卖。清人曾作诗描述十三行:“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清政府关闭江浙闽三海关是海禁政策的开端
B.十三行的设置表明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C.丝织品是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白银外流是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至四艘载重由三百吨至一千吨不等的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在16—1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西元(即比索),有时只有一百万西元,但以二三百万西元的时候为居多……这四百万西元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事实证明,朝贡社会不能容忍那些可能引起重大进步的技术创新。他们拥有充足的人力:自由民、农奴或奴隶,相对于研制新型机器来说,使用人力劳动更加廉价。朝贡社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的刺激因素,也缺乏进行此类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意愿,精英人士把从事此类活动视为有失身份。他们研究天文学,预测日食和月食,但连独轮小车都发明不出来,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装置,使人力和畜力的劳动效率实现成倍增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东西方经济地位发生转变的原因。
2020-02-05更新 | 702次组卷 | 6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3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祜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发展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